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羞耻感在生活和临床上的作用的认识,羞耻感日渐成为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羞耻感是当个体以不光彩的方式做事,或表现不光彩的、有缺陷的特征时,如果他人见证了此行为,并消极地评价此人,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此时个体通常表现为眼睑下垂、面部肌肉僵硬、耸肩、低头和脸红等现象。内隐羞耻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外显羞耻的不知不觉的体验过程,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将刺激与客体体验相联结的过程,具有自动加工性。羞耻感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和跨文化情感,其产生既具有一定的种族遗传性,又是社会适应的结果。本研究在羞耻感研究的最新背景下,借鉴内隐认知测量方法和自我评价测量方法来考察中国本土文化下羞耻感的结构、人格变量对羞耻感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探索羞耻感在生活中与临床上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人格变量包括新颖性、开拓性、防御性、面子和自尊等29个因子。羞耻感分为内隐羞耻和外显羞耻,外显羞耻通过个性羞耻、行为羞耻、身体羞耻、家庭羞耻和羞耻总分等维度来表现。本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一,通过羞耻量表测量不同性别、年级、学科、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在羞耻感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军校一年级学生与普通高校一年级学生在羞耻感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揭示大学生羞耻感的基本特点。研究二,被试取自研究一中普通高校与军校一年级学生,使用羞耻感内隐联想方法测量大学生的内隐羞耻感,探索中国文化下大学生是否存在相互独立的羞耻感结构,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内隐羞耻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三,在研究一的基础上,抽取羞耻感测量所得分数最高分和最低分各27%的学生组成易羞耻组和不易羞耻组被试,运用个性倾向性量表CPAI和自尊量表进行测验,探索羞耻感受性程度不同的被试在人格变量上的差异及在中国文化下人格变量对羞耻感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最后,在综合讨论部分对本研究结果从理论上进行阐释,深入讨论羞耻感对个体道德情感形成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展望羞耻感未来研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学科、年级、家庭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的羞耻感差异不显著,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在行为羞耻上存在显著差异。学校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羞耻影响显著,对个性羞耻、身体羞耻、家庭羞耻和总体羞耻影响不大;2.中国文化下个体的羞耻感是一个双重结构,包括内隐成分即内隐羞耻感和外显成分即外显羞耻感,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内隐羞耻不存在显著差异;3.自尊与外显羞耻感是一种相互表征的关系,两者呈显著负相关,与内隐羞耻感相关不显著;4.人格不是全部而是部分的作用于羞耻感。具体表现为:羞耻易感性不同的被试在乐观-悲观、开拓性、自卑-自信等部分人格上存在稳定的个体差异。人格变量中的和谐、亲情与内隐羞耻存在显著正相关。新颖性、开拓性、自卑-自信、防御性与外显羞耻,尤其是行为羞耻相关显著;5.易羞耻组与不易羞耻组被试在“面子”上的差异接近显著,“面子”与内隐羞耻感与外显羞耻感相关不显著,说明“面子”不是羞耻感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作为旁观者效应能影响羞耻感受性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