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目前正处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转向乡村振兴的过渡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在逐渐放缓,此时农业技术创新成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和助推器。过去单一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农业技术创新已经不适应现在绿色发展的大环境,需要更多地考虑环境因素。而政府环境规制作为政府一种治理手段,在倒逼农业生产者积极进行技术创新,追求绿色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环境规制对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对实现农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目前正处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转向乡村振兴的过渡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在逐渐放缓,此时农业技术创新成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和助推器。过去单一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农业技术创新已经不适应现在绿色发展的大环境,需要更多地考虑环境因素。而政府环境规制作为政府一种治理手段,在倒逼农业生产者积极进行技术创新,追求绿色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环境规制对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对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双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首先,通过已有文献研究,并深入分析了环境规制、农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选择以“波特假说”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其次,建立了纳入环境规制和农业技术创新因素的生产函数模型,推演出环境规制对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此外从技术创新的补偿效应和成本效应两方面探讨了环境规制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直接作用机制,并考虑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探讨两者的间接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研究命题,分别是Q1:环境规制和农业技术创新水平之间呈“U”型影响关系;Q2:环境规制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Q3:环境规制对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不单和规制水平有关,还存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且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环境规制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由负转正。再次,采用2003-2020年我国省级农业面板数据,从全国和地区的层面,加入环境规制的二次项,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环境规制和农业技术创新之间是否有“U”型的非线性关系,并对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在此基础上以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值,对环境规制与农业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门槛效应再检验。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第一,从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研究得出,随着政府环境规制水平的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呈现下降后上升的“U”型动态特征。第二,从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其他控制变量得出,种植业在农林牧渔业中的占比越高,越能激励农业生产者积极进行创新;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运营中交易成本,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生产中提高机械化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对农业技术创新有积极的作用。单位播种面积的受灾面积越大,越会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对农业技术创新存在负面影响。第三,在分区域的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得出,环境规制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对农业技术创新呈现“U”型关系,但这种关系在中、西部地区并不显著。第四,在门槛效应模型研究得出,环境规制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以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值的双重门槛效应。当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小于第一门槛值8.725时,环境规制对农业技术创新存在负向影响;当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大于第一门槛值8.725且小于第二门槛值9.445时,该负向影响逐渐减弱;只有当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大于第二门槛值9.445时,环境规制才可以发挥对农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南方土壤酸化问题较为严重,化学肥料的大量投入是导致农田土壤酸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过量投入氮肥不仅会改变土壤氮素循环关键微生物的基因丰度以及群落结构,还会引发一系列相关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复合肥本身的生理酸性特征也会对土壤酸化贡献质子,但与氮素转化所贡献的质子相比,贡献率有待定量评估。不同氮肥类型对酸性土壤的酸度变化以及硝化作用均有一定的影响,且对土壤酸化不同阶段的贡献也会有所差异
Hormesis(毒物兴奋效应),指的是生物体暴露在低浓度胁迫时会出现刺激性响应,高浓度时受到抑制的现象。近年来,为进一步探索Hormesis在生态系统尺度的表达及其潜在的污染修复价值,Hormesis研究正从传统的生物对象转向更为复杂的生物-非生物复合体。土壤是目前已知的最复杂的生物-非生物复合体。研究表明,以土壤本身作为实验模型,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群落为测试终点,能够很好地探索土壤生态系统尺度
磺胺甲恶唑(SMX)是一类可广谱性抗菌的典型抗生素物质,由于抗菌能力强,作用菌种多,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全球人类及动物的细菌感染,但在其使用过程中,70-80%的SMX未被吸收,并通过排泄物入环境中,特别是水环境。残留的SMX会持续进入食物链,长期存在并引发生物放大效应,打破生态系统平衡。因此,去除水体中SMX污染是当前研究热点。生物炭是一种原材料来源广泛、低成本且环境友好的新型环境功能材料,具有较大
湿地作为生产力很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源和服务,极大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福祉。湿地生态旅游是一大新兴旅游业态。近年来国家陆续建设生态保护区及国家公园,在保护环境的同时给人们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本文以我国第一块、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盐城滨海湿地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游客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过程中的亲环境行为,明确世界自然遗产地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
解决水体环境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存在效率低、易出现二次污染、周期长等问题。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绿色的方法实现污染水体的治理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太阳能光催化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以其清洁、高效、绿色的优点,在环境治理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石墨相氮化碳(g-C3N4)是一种非金属聚合物半导体光催化剂,具有可见光活性、原料成本低及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
芽孢杆菌向体外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可以作为微生物絮凝剂应用到废水的预处理领域。微生物絮凝剂具有高效、环保、应用范围广、可在自然条件下降解、无残留等一系列优点。然而当前EPS仍然存在提取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等缺点,这严重阻碍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工业化生产与利用。例如,利用芽孢杆菌获取微生物絮凝剂的生产周期普遍在几百个小时左右,并且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加快转移,大量宅基地闲置浪费,加剧了城乡人地矛盾。同时,宅基地退出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有意愿的农户退出无路,阻碍了宅基地资源合理配置,背离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为了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保证宅基地退出有路、退出有序,需要对宅基地退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优化退出机制设计。本文从农户的城镇化能力视角出发,以就业能力和社会资本为衡量指标,基于土地产权理论、可行能力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地流动,使得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带来了碳排放的转移。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木质林产品出口国和碳排放国,承担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任,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国际上仍以生产者排放制度划分碳排放责任,即以一国领土内的碳排放为准,不仅忽略了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也对以加工贸易为主、生产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公平。
2006年4月,国家商务部启动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并于同年和2011年先后两次认定“中华老字号”企业,老字号品牌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可,至此成为社会研究的热点。老字号品牌是展现中国元素、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的“活化石”,但由于国际化影响力不足、营销方式守旧等问题,其发展举步维艰,品牌老化问题愈演愈烈,导致了老字号品牌形象、产品包装、终端销售等方面的滞后与脱节。在体验经济时代,游戏化思维
磺胺嘧啶(SDZ)作为一种价格低廉、效果稳定的磺胺类抗生素,常被用于人类健康治疗、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方面,但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免疫功能障碍,增加病毒感染性,此外,抗生素的滥用还会诱发抗性基因造成污染,对生态环境构成极大的威胁。零价铁(Fe~0)安全易得、价格便宜、还原能力强,可作为铁源参与高级氧化技术(AOTs)处理抗生素废水,相比传统芬顿反应(Fenton)直接投加的Fe2+,Fe~0方便回收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