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收益。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知识已经取代其他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以此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主宰。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知识经济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依赖于知识含量的增加和投入。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更好的积累、开发和使用智力资本,已经成为现代组织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30多年改革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迈上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然而却无法掩盖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三农”矛盾的依然突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止步不前、农民增收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等矛盾。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再仅仅聚焦于“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保障缺失、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等的制度积弊,而更应当关注知识资源匮乏而导致的农村地区“知识贫困”问题。本选题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把通常用于企业组织、科研机构、区域发展规划、高等院校等研究领域的“智力资本”概念置于“三农”问题和农村改革的范畴之内,通过对“农村智力资本”概念界定和内涵剖析,归纳农村智力资本所包含的核心内容,构建农村智力资本的指标评价模型(测度工具),探讨智力资本投入机制构建的手段和平台,合理配置城乡智力资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破解“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城乡共同繁荣的和谐社会提供决策依据和战略选择。本研究首先提出了在知识经济视角下探索农村智力资本相关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通过对过往关于智力资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的基础上给出了农村智力资本的概念定位,并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其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农村智力资本的概念界定。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理论:1、农村智力资本是指农村所拥有的,能够通过创造超额剩余价值来推动农村经济可续发展的,符合农村改革发展长远需要的,以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为实现载体的所有知识(传统的和现代的)、资源以及能力等无形资产的总和。这个概念对农村智力资本进行了四个定位:(1)农村智力资本是一种能力;(2)农村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资产;(3)农村智力资本是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4)农村智力资本是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的总和。2、构建农村智力资本投机机制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依据。理论依据包括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和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等;现实依据包括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的地位日益重要、新形势下建设新农村的发展诉求和我国农村地区“知识贫困”的现实状况等。3、农村智力资本是通过农村人力资本、农村过程资本和农村创新资本三者的相互作用,共同整合来推动农村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持久动力。构建农村智力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从人力资本、关系资本、过程资本和创新资本四个方面入手,科学合理的设置二、三级的具体内容。在搜集1999-2009年相关原始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本研究构建的我国农村智力综合评价体系的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关系资本对整个农村智力资本系统影响微弱,可以忽略不计。同时,通过对各指标进行因子得分值计算,根据重要程度,对各原始指标进行了排序。4、通过因子分析,还发现包括了教育水平状况、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科技投入和人力在内的的第一大主因子涵盖了原始数据中69.717%的信息量,说明农村智力资本投入机制的建设是一个牵涉到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科技开发等多方面、多层次、立体化的复杂系统工程。构建农村智力资本投入机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相关因素,按照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的原则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制度设计、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不可有失偏颇。5、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农村智力资本的投入和开发状况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国家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农村地区难以留住人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个层面的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导致组成农村智力各项指标增长速度缓慢、波动性较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智力资本的积累和开发。6、应该从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农村科技创新能力这四个方面合理构建我国农村智力资本投入机制,用全局性、战略性的眼光和视野稳步推进农村智力资本投入机制的构建,有效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