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工程作为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历时近百年的论争、历时17年的建设、历时近30年的移民,均创造了世界奇迹。其移民时代背景经历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轨、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移民参与程度、安置去向、补偿政策、移民安稳均有不同程度变化。
对于三峡工程移民模式之研究,按安置去向有就地后靠与外迁(出县安置)之分、按户口性质有农业户口移民和非农业户口移民之分、按安置渠道有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之分等不同的划分方法。笔者则以时代背景变迁与移民政策与实施之变化,以国务院办公厅(1999)53号文件颁布为标志,将三峡工程移民模式划分为1980年至1992年4月的行政驱动型移民、1992年底至1999年6月的政府引导型移民、1999年6月至2009年底的利益驱动型移民。
三峡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已于2009年底完工,三峡工程四期移民也于2009年底全面结束,但由于三峡工程移民的时间跨度大、时代背景变化大,以及移民政策的不断调适和三峡蓄水导致地质灾害频发等原因,以及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后爆发出的系列问题逐步显现,三峡工程移民并没有实质结束。
历史上因移民政策尤其是移民搬迁后遗留问题和安稳程度关注不够而引发移民返迁的教训比比皆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大规模返迁更是令人心痛。而三峡库区重庆巫山等地已经出现了较为庞大的移民返迁队伍。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
笔者以自己成长与长期工作的三峡工程移民第一县秭归为例,综合运用推--拉理论、刘易斯模式、文化适应理论,进行近30年的移民历程回顾,总结移民工作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探究三峡工程移民政策形成和实施与时代背景之关联,以期对三峡工程移民遗留问题的产生与处理有所帮助;以期对移民搬迁后真正实现“稳得住”和“逐步能致富”有所裨益:也期待对于其他水利工程移民有所启发。
本文主要内容为:
第一章为绪论,即本论文的导论部分。一是问题的提出,即选题背景及意义。二是选点依据,介绍秭归县相关情况和移民情况。三是论文框架结构。四是本选题的创新点之所在。
第二部分为人口迁移理论研究,是本论文的理论基础。一是相关概念厘定。介绍人口迁移的相关定义。二是是阐述人口迁移主要理论介绍国际国内关于人口迁移的主要理论,重点介绍本文所选用的迁移理论。三是介绍水库移民理论与实践。介绍国际国内水库移民理论和具有代表性的水库移民实践。
第三部分为三峡工程移民模式变迁,是本论文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部分。一是简单回顾三峡工程的历程。即百年来国人关于三峡工程的梦想与探索。二是阐述三峡工程与移民,重点谈移民工作在三峡工程中的重要性,即移民在三峡工程建设中的地位与意义;三是介绍时代变迁导致三峡工程移民经历的三种不同模式。即行政驱动移民模式、政府引导移民模式、利益驱动移民模式等三种模式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
第四章为三峡工程移民模式之比较分析。结合时代背景与三峡工程移民政策变迁对不同模式进行比较。就不同模式下移民安置去向、参与度、移民补偿、安稳程度、企业迁建与对口支援系统进行比较分析。
第五章为结语。是对论文的总结。根据研究得出的结论与思考。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二是直面历史遗留。
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以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县为例,进行长时期的纵向比较分析,可以从中看出政策的变化以及效果变化;把移民模式放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中,观测其数十年来的变迁与时代背景变化之关联;以自己所生活和工作的经历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个别个案缺乏全面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