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海海洋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沉降和累积特性导致近海沉积物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成为威胁近海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探讨新型POPs—全氟辛烷磺酸(PFOS)污染对海洋生物可能造成的损伤,并且寻找合适的生物标志物,本文研究了低剂量PFOS暴露对典型的海洋底栖生物—黄海胆的毒性效应。本研究选取大连近海典型的海洋底栖生物黄海胆作为受试生物,在组织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剂量(0.01、0.1和1mg/L)及不同暴露时间PFOS暴露对黄海胆的表观毒性、体内酶活及性腺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从组织水平上,选取黄海胆的运动能力、摄食能力、pH、细胞形态及数量等表观变化、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及碱性磷酸酶(AKP)酶活性作为测试指标。结果表明: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实验组黄海胆脱棘及体液内细胞形态变化越来越严重,红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运动及摄食能力逐渐减弱,在暴露停止后的恢复期有所恢复。不同剂量PFOS对SOD酶活性的影响表现出渐降趋势,第21d达到最低,恢复期有所恢复;ACP活性表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规律;CAT酶活性变化规律不明显,大致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AKP活性基本呈现先升后降趋势。由实验结果可得,黄海胆体液中SOD和ACP活性变化较为灵敏,比较适宜作为监测海洋PFOS污染的生物标志物。2.从分子水平上,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对PFOS暴露后黄海胆性腺基因组的CCGG位点甲基化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经低、中、高浓度PFOS暴露后,随暴露时间的延长,黄海胆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多态率、CG位点甲基化率及去甲基化率、CNG位点甲基化率及和去甲基化率,与对照组相比基本呈渐增趋势,第21d达到最大值,停止暴露一周后有所恢复。低、中、高浓度组与对照组的甲基化率/去甲基化率比率相比,在前21d基本呈渐降趋势,第21d出现最低点(分别为120.59%、128.57%、155.56%)。上述结果说明低剂量长时间的PFOS暴露可使黄海胆DNA甲基化水平有所升高,从而可能引发后续的非遗传毒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