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用比较方法对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与老庄思想进行一个初步探讨。海德格尔开始哲学研究时,用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追问哲学的无前提性边界,注重对日常生活体验的分析。老子继承礼文明法象天地三才相参的思维模式,创造性地提出有无统一的道论和“正言若反”的语言观,开启了对终极性问题的深入思考。庄子继承道论,用怀疑方法和两行律刻划自然化的思维方式,把是非彼此交由道来齐之。三相对照,海德格尔和老庄都否弃静止的现成观念,通过解蔽(disclosing)活动推动思想进一步深入,反对主客二元的认知方式,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追根溯源。但海德格尔和老庄思想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十分不同。海德格尔生活的时代,欧洲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虚无主义悄然兴起,海德格尔现实的动机就是要从哲学上澄清欧洲虚无主义的源头。而老庄生活在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反思历史和现实,在终极原则和思维上有所建树。 海德格尔在早期从此在(Dasein)开始追问存在的意义,他把此在规定为在此存在、“在世界中存在”(Being-in-the-world)等。但从此在开始的追问遇到许多困难,他没有花应有篇幅厘清本已此在与他人的此在的关系,此在的我属性越来越走向极端化。老子在道的视域内讨论人的生存,提出贵身论,强调既贵自己之身,也贵他人之身。庄子以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关注事物的多样性,同时认为每一事物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海德格尔对物的思考有前后期的变化,早期他从用具性理解物,思想转向后,他以诗意的态度思考物之物性,最后将物的意义总结为无用性。老子从道的立场出发,以自然无为思想展开对物的思考,引导人们思考物的质朴本性。庄子以自然为中心,破斥人对物狭隘的功用态度,从遥逍游的角度提出物的意义在于其无用之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