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柑桔黄化脉明病是由柑桔黄化脉明病毒(Citrus yellow vein clearing virus,CYVCV)引起的一种新发柑桔病害。1988年,CYVCV首次在巴基斯坦的柠檬(Citrus limon)和酸橙(C.aurantium)上被发现。自2009年在中国首次被发现以来,该病传播迅速,目前已在中国各柑桔主产省区均有分布。柑桔黄化脉明病能够危害大多数的柑桔类型,其中以柠檬、酸橙最为敏感。柠檬敏感类型发病后叶脉黄化、透明、叶片脱落、产量降低,甚至绝收,对我国柠檬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已知CYVCV除可以通过感病苗木和接穗在柑桔间进行传播外,还可以通过豆蚜(Aphis craccivora)和绣线菊蚜(A.spiraecola)在菜豆之间,以及柠檬到菜豆之间进行传播。但目前尚不清楚CYVCV在柑桔间的传播媒介,也不清楚是否还存在其它的传播途径,因此给柑桔黄化脉明病的防控造成了困难。为此,本研究对柑桔黄化脉明病的传播途径开展了系统研究。本研究在明确柑桔园中常见节肢动物种类携带CYVCV的基础上,检测了绣线菊蚜、褐色桔蚜(Toxoptera citricidus)、柑桔红蜘蛛(Panonychus citri)和柑桔粉虱(Dialeurodes citri)在柑桔间的传毒能力。同时测定了CYVCV通过污染刀具进行传播的可能性,也对重庆和四川周边CYVCV高发柑桔果园中的龙葵进行田间检测,以期明确CYVCV在柑桔间的传播途径,从而为CYVCV的防治和流行学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在田间常见的绣线菊蚜、褐色桔蚜、柑桔红蜘蛛和柑桔粉虱中检测出了CYVCV。此外,建立了CYVCV的微滴数字PCR检测体系。该方法特异性良好,灵敏度为实时荧光定量PCR的100倍,今后可用于CYVCV的早期检测及单头节肢动物的带毒量检测。2.绣线菊蚜传毒实验。温室条件下,在毒源甜橙植株上饲养绣线菊蚜无翅成蚜48 h,将其放置在受毒无毒植株上取食24 h,每株分别放置50头(3个处理,每个处理15株)。在受毒植株上取食48 h,每株分别放置50头(3个处理,每个处理30株)。取食时间24 h,取食后3个月和6个月,DTBIA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4.4%的受毒植株感染了CYVCV。取食时间48 h,取食后3个月后,DTBIA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其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5.5%和17.8%。取食后6个月后,DTBIA和RT-PCR检测结果一致,其平均检出率均为23.3%。本研究首次证实CYVCV可以通过绣线菊蚜在柑桔间进行传播。3.褐色桔蚜传毒实验。温室条件下,在毒源甜橙植株上饲养褐色桔蚜无翅成蚜48 h,然后将饲毒后的桔蚜放置在受毒植株甜橙实生苗上取食24 h,每株分别放置50头(29株),100头(29株),150头(29株)。在取食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DTBIA和RT-PCR检测,均未能在受毒植株中检测到CYVCV。4.柑桔红蜘蛛传毒实验。温室条件下,在毒源酸橙植株上饲养柑桔红蜘蛛成螨48 h,将饲毒后的柑桔红蜘蛛成螨放置在受毒植株酸橙实生苗上取食24h,每株分别放置100头(13株),200头(13株),300头(13株)。取食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DTBIA和RT-PCR检测,均未能在受毒植株中检测到CYVCV。5.柑桔粉虱传毒实验。将柑桔粉虱成虫在毒源凤梨甜橙植株上饲喂48 h,然后将其置于无毒代代酸橙实生苗上取食48 h。3个处理,每个处理23株。取食后3个月和6个月,对受毒植株进行DTBIA和RT-PCR检测。取食后3个月和6个月,DTBIA与RT-PCR检测一致,其平均检出率分别为31.9%和39.1%。本研究首次证实CYVCV可以通过柑桔粉虱成虫在柑桔间进行传播。6.污染刀具传毒实验。将嫁接刀在毒源植株的茎上重复切割,然后立刻将污染后的嫁接刀在受毒植株的茎部切开,每株接种植株切割50刀。接种后3个月,DTBIA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接种植株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1.7%和16.5%。接种代代酸橙实生苗中的感病植株在接种后2个月,表现出明显的柑桔黄化脉明病症状。接种后6个月,DTBIA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代代酸橙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20.4%和23.3%。接种后3个月和6个月,DTBIA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接种植株的检出率均为20.0%。接种后3个月,DTBIA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内的10株柑桔实生苗(5株代代酸橙和5株粗柠檬)均检测到CYVCV。接种后6个月,在阴性对照组(5株代代酸橙和5株粗柠檬)中均没有检测到CYVCV。因此,证实CYVCV可以通过污染刀具方式在柑桔间进行传播。7.尚未在柑桔黄化脉明病重病果园的龙葵上检测到CYV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