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身份(亲和)关系概念(affiliation)(即通过价值协商进行群体身份建构),考察公诉人和辩护人在法庭论辩话语中如何协商态度价值,以及如何协商各自不同的态度价值,从而与法官建立身份(亲和)关系。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数据取自中国刑事庭审的十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公诉词以及辩护词各10份,总字数为68116字)。理论思想基于身份的社会建构主义,研究中的定性分析聚焦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身份(亲和)关系的最近发现,尤其是评价-概念语义耦合(Appraisal-Ideation couplings)。UAM语料库工具运用于语言实例的定量分析,语义波在线生成工具Semantic Profiler用于生成语义波。通过分析法庭中的价值协商,本研究力图揭示语篇与法庭论辩的关系。首先,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横组合和纵聚合的概念,对法律语境中价值协商的话语资源进行全面分类及阐释,以考察法庭上的价值协商。本研究考察法庭论辩中双方律师如何形成、定位和调控潜在的价值纽带(bond)。此外,在双方律师的话语中发现这些资源具有内在关联性,有利于揭示其价值观的本质。其次,探索了法庭论辩中双方律师进行理由申诉时协商价值的话语策略。从实例化轴上说明价值纽带在法律语境中的组合方式。从联接系统看,双方律师呈现以因果关系为信号的语域转换,他们在日常语域中使用多种评价-概念语义耦合,而在法律语域中,这些语言资源大量减少。从格律系统看,双方律师通过不同的格律层次上解构法律罪名,并加强对于罪名要素的态度协商,体现其法制言语社区成员的身份。再次,考察了公诉人和辩护人各自如何采用基于不同经验的价值,以与法官建立身份(亲和)关系。本研究以法庭论辩的宏观语类为出发点。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发现意象化的程度以及其指向的概念实体的中心性,可以影响身份(亲和)关系的实现。本研究从语篇语义学层面提出了中国法庭论辩中身份(亲和)关系研究的社会符号学模型,并提供了促进法庭辩论的语言策略。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可概括如下:(1)通过揭示公诉人和辩护人如何与法官建立身份(亲和)关系,展现关于价值协商的新的符号学观点。对强调价值在说服听众中的重要性的抽象的辩论理论进行补充。(2)通过对法庭论辩中语言使用者的价值研究,实现了对法律语境中身份建构的静态描述和动态考察。在法庭辩论中研究价值协商,证明了身份的社会建构主义思想。(3)通过研究法律话语并提出实用的身份(亲和)关系策略,为以往的身份(亲和)关系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通过法庭论辩中评价语言实例,展示了在具体语篇中与法官建立身份(亲和)关系的途径。本研究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重要性;第二章从修辞视角、会话视角以及逻辑视角探索价值研究;并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成员类型分析视角、会话分析视角、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以及语言民族志视角回顾语篇中言语社区身份的建构。说明先前研究的意义并讨论研究中的空白。第三章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等级性以及互补性理论,相关的语篇语义学理论和合法化语码理论。这些理论作为解释性框架,用于探索语篇的潜在意义以及潜在组织原则。第四章阐述法庭论辩语境中的价值纽带在实例化轴上如何通过评价-概念意义耦合产生;第五章探索法庭论辩语境中的价值纽带在实例化轴上如何复合;在此基础上,第六章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考察双方律师如何通过价值纽带协商,实现与法官间的身份(亲和)关系。第七章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相关启示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作者希望本研究能为法庭论辩语境中的价值协商和身份(亲和)关系策略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