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民族工艺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大众的日常生活、民间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丰富多彩、具有民族特色、地方性色彩的传统民族工艺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不少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工艺产品被工业化产品所替代。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民族工艺才又在中国广大乡村开始再显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期,和传统社会相比,其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民族工艺被置于全球化和大众消费的境遇之中,传统民族文化、大众文化消费心理、市场经济、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社会流动、文化交流、地方政府的权力、民族发展愿望等多种要素复杂地扭结在一起,深刻影响着传统民族工艺的再显、重构与发展。传统民族工艺的重要变化表现为:传统民族工艺的生存境遇、生产制作、形式种类、意蕴功能、消费对象日益复杂;实用性、地方性、稳定性和审美性也发生变异;传统民族工艺的一些特质、功能逐渐弱化;某些特征、功能则得到强化;一些新的文化要素在当下传统民族工艺中开始显现;传统、现代、后现代的各种工艺、艺术、文化特征纠集在一起,体现在当下传统民族工艺之中,形成了传统民族工艺复杂的当下性。
传统民族工艺研究有重视工艺的传统文化价值,忽视当下发展中的创造性、变异性的现象;有夸大大众文化消费的作用,轻视传统文化在工艺发展的继承的倾向。事实是,近20来中国云南西北地区(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传统民族工艺的生存境遇日益复杂,既有趋同特征,也有地方性、个性化的表现。传统民族工艺出现了多重文化意蕴,兼杂各种利益与功利;传统民族工艺消费主体发生变化;传统民族工艺的艺术价值、审美属性逐渐强化,而地方文化、实用功能呈现不同程度的疏离;传统民族工艺和艺术的消费边界不断扩大;全球化、大众文化消费和新技术、材料对传统民族工艺的形式、生产、技艺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借助艺术理论、美学、文化学、大众消费理论、社会学、民族学和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从8个角度,16个点对传统民族在新的生存环境中的当下性进行了理性思考。论文提供了研究传统民族工艺的多元审视角度,通过具体的理论分析扩大了传统民族工艺的研究视域,发现了值得进一步思考的一些重要现象与理论问题。论文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当下传统民族工艺的形式、质料、技艺、消费市场的拓展、消费主体的变化、外来文化因子的介入、传统意义的疏离和视觉美感的强化、生产中复制与定制现象,正是云南西北地区传统世居民族借助传统民族工艺走向世界,寻求和世界对话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