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一直被视作我国古琴美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的著作。它所提出的二十四况即二十四个琴学审美范畴,对琴学研究有这重要的影响。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作为一部伟大的琴学著作,融汇各家之长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并通过二十四况,也就是二十四个审美范畴深刻的展示了出来。本文通过对二十四个审美范畴进行梳理概括,力求可以从历史背景、内部结构、文本等入手,通过文本细读等方法,尝试对《溪山琴况》一书进行另一种阐释。徐上瀛的《溪山琴况》在对于审美范畴的选择上,首先和他自身的经历是相关的,虞山派琴曲“清微淡远”的风格深深影响了他,明清两个朝代交替之际社会的变动又使其的思想既具有经世治国的抱负,同时义有着归隐山林,遗世独立的清高;同时,崇祯年间《二十四诗品》的刊印又为《溪山琴况》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效仿的蓝本,可以看出在语言文字、文章结构上,《溪山琴况》都受到了《二十四诗品》的很大的影响。但是与《诗品》的平行结构不同的是,《溪山琴况》的每一况的内容是有所侧重的,或讲琴境、或讲琴韵、或讲风格琴技,而这四个层次之间义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由于每一况在侧重之余又有所联系,所以二十四况不仅仅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还构成了一个由“和”总领全文,每况之间有相互交错、循环往复的文本结构。同时,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以及对徐上瀛生平的把握,还可以看到《溪山琴况》的审美范畴中所体现出来的儒道佛三家思想,儒家的平和、道家的冲和以及佛家的圆和融合在了一起,体现了一种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积淀。最后,意境的交融,表现技法、审美心胸的相似以及审美感官的共通,这些原因使得《溪山琴况》在审美范畴的选择上,与中国书画美学审美范畴有着一定的重合,这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体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也有着共同性,体现了共同的审美倾向和美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