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琴况》审美范畴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i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一直被视作我国古琴美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的著作。它所提出的二十四况即二十四个琴学审美范畴,对琴学研究有这重要的影响。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作为一部伟大的琴学著作,融汇各家之长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并通过二十四况,也就是二十四个审美范畴深刻的展示了出来。本文通过对二十四个审美范畴进行梳理概括,力求可以从历史背景、内部结构、文本等入手,通过文本细读等方法,尝试对《溪山琴况》一书进行另一种阐释。徐上瀛的《溪山琴况》在对于审美范畴的选择上,首先和他自身的经历是相关的,虞山派琴曲“清微淡远”的风格深深影响了他,明清两个朝代交替之际社会的变动又使其的思想既具有经世治国的抱负,同时义有着归隐山林,遗世独立的清高;同时,崇祯年间《二十四诗品》的刊印又为《溪山琴况》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效仿的蓝本,可以看出在语言文字、文章结构上,《溪山琴况》都受到了《二十四诗品》的很大的影响。但是与《诗品》的平行结构不同的是,《溪山琴况》的每一况的内容是有所侧重的,或讲琴境、或讲琴韵、或讲风格琴技,而这四个层次之间义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由于每一况在侧重之余又有所联系,所以二十四况不仅仅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还构成了一个由“和”总领全文,每况之间有相互交错、循环往复的文本结构。同时,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以及对徐上瀛生平的把握,还可以看到《溪山琴况》的审美范畴中所体现出来的儒道佛三家思想,儒家的平和、道家的冲和以及佛家的圆和融合在了一起,体现了一种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积淀。最后,意境的交融,表现技法、审美心胸的相似以及审美感官的共通,这些原因使得《溪山琴况》在审美范畴的选择上,与中国书画美学审美范畴有着一定的重合,这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体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也有着共同性,体现了共同的审美倾向和美学精神。
其他文献
历史学者对企业史的研究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档案工作的进展;企业档案作为企业记忆的载体,参与社会记忆的构建;企业档案部门通过为社会保存有价值的企业文化遗产、开
中小学出现新的以文化为导向教育不公平现象迫切需要进行深度研究。而布迪厄文化资本思想恰好是以文化资本为分析框架,其中的教育不公平思想对我国中小学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有一
甲卜辞从发现至今虽仅有短短百年的历史,但是却成为海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不过我们也发现研究者们在殷商朝代最富有特色的妇女社会地位方面关注甚少。尽管在殷商时期
语义角色的句法实现就是要研究句法与语义接口问题或者说是是深层的语义格如何映射为表层的句法成分的问题。我们将相对于主体、客体而言,角色地位的核心度不高的凭借类语义角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明确提出,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
情绪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自詹姆士的情绪外周理论以来,情绪的神经机制问题已开始得到各研究领域的研究者的关注,到20世纪60年代,情绪心理学得到了广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列化的教学环节,它由导入、课中、结尾三部分构成,每一个环节都应认真设计,忽视了任何一部分都会影响教学效果。那么,要给一堂小学英语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我国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提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回顾5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时,也使用了
2012年5月14曰,《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魅力记录》和纪录频道同步播出,并且迅速走红,其走红程度是之前任一部中国纪录片无法比拟的。《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档美食类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20世纪60年代课程研究领域出现的新概念。上世纪60年代后期起,国外一些课程研究专家逐渐认识到,在一定程度上,那些有计划、有意识的正规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