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情绪是指个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令人烦恼或不愉快的事件时做出的一些消极反应,是个体不能够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困难等消极情况而产生的不良情绪状态,同时,这也是初中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初中生抑郁的持续存在对个体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在初中阶段,青少年的发展发育到了一个“狂风骤雨”的时期,父母在教养初中生的过程中,经常体会到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高教养压力的父母,尤其是作为初中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参与者的母亲可能会直接反应给初中生某些消极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初中生抑郁情绪的产生。同时,高教养压力的母亲可能会采用较为严厉或消极的教养方式,间接地加重初中生的抑郁情绪。然而,以往的关于教养压力的研究大都关注特殊儿童和青少年及其父母,很少有人关注正常儿童和青少年父母的教养压力。虽然国内外已有人对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抑郁情绪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我们对父母教养压力、儿童抑郁情绪和父母教养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却知之甚少。本研究使用母亲教养压力问卷(PSI/SF)、母亲教养方式问卷(PBI)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 D)对845名初中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母亲教养压力和初中生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以及母亲教养方式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本论文研究发现:(1)初中生抑郁在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初三年级学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非独生子女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抑郁水平。(2)母亲教养压力因初中生性别和是否独生有所不同。非独生子女母亲的育儿压力高于独生子女母亲;男生母亲在亲子互动失调和困难儿童方面的教养压力显著高于女生母亲,非独生子女母亲在亲子互动失调和困难儿童方面的教养压力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母亲。(3)母亲教养方式因初中生的年级和是否独生有所不同。初一年级学生的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显著高于初二和初三年级母亲,独生子女的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母亲;独生子女的母亲对子女的鼓励自主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母亲。(4)母亲教养压力与初中生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母亲关爱教养和母亲鼓励自主教养与初中生抑郁和母亲教养压力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母亲控制教养与初中生抑郁、母亲教养压力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母亲教养方式在母亲教养压力和初中生抑郁情绪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即母亲教养压力可以通过影响母亲教养方式影响初中生的抑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