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石家庄市手足口病(HFMD)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探讨其发病影响因素,掌握HFMD流行规律;建立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为HFMD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石家庄市2009~2011年HFMD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描述其三间分布情况;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描述其时空分布特征及病原学特征。2采用病例对照方法,选取深泽县、行唐县、正定县、赞皇县4个县开展发病影响因素问卷调查;收集2009~2011年石家庄市月度HFMD发病资料和气象资料(气温、气压、降水量、风速)进行相关分析。3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1月石家庄市HFMD月发病例资料,通过序列平稳化、参数估计,建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对模型拟合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利用所建模型对2012年12月~2013年12月石家庄市HFMD疫情趋势进行预测。4采用Excel和SAS9.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取α=0.05为检验水准,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采用计数资料的χ2检验,将P<0.1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流行特征描述:石家庄市2009~2011年通过网络直报监测信息系统累计上报HFMD4354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46.84/10万。四季均有病例报告,但以4~7月为主,其中2010~2011年HFMD疫情于10~11月出现第二个流行高峰;HFMD发病范围广,各县区流行强度不一,发病位次呈交替上升或下降,呈现“正反现象”;发病人群主要集中于5岁及以下散居儿童,男性发病高于女性(1.59:1);病原体主要为Coxsackievirus A16(CoxA16)和human enter virus71(EV71),重症及死亡病例主要由EV71引起。GIS分析显示,石家庄市2009~2011年HFMD疫情呈现散在发生但局部集中、高发地理区域互补现象;3年全市总体发病水平呈下降趋势,同时存在地区差异;HFMD高发聚集区随时间发生转移。病原地理空间分布显示病原构成随年份、地区发生变化。2影响因素分析:有HFMD病例接触史、病例坚持上课、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是HFMD发病主要危险因素;HFMD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分析显示,石家庄市2009~2011年HFMD月均报告病例数与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r=0.614,P<0.05)、与月平均气压呈负相关(r=-0.688,P<0.05),平均降水量和风速对HFMD的发病无显著影响(P>0.05)。3时间序列分析:建立ARIMA(1,0,0)(1,1,0)12季节模型,经检验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进一步对2012年12月~2013年12月的月报病例数进行预测,结果提示2013年石家庄市HFMD报告病例较2012年有所下降,病例依然集中于4~7月。结论:1石家庄市HFMD报告病例数居高不下,每年4~7月,应加强对5岁及以下散居儿童HFMD的防控工作,流动人口聚集区更应作为防控重点。2HFMD重症及死亡病例主要由EV71引起,加强病原学监测对于减少重症及死亡病例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3运用GIS技术,将HFMD的流行病学研究扩展到地理学领域,能更直观地显示疾病疫情的时空分布特征。4HFMD发病与病例接触、卫生习惯、气象等因素密切相关,提示应加强病例管理,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建立以气象因素作为预测因子的回归方程。5ARIMA季节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HFMD疫情趋势,可用于石家庄市HFMD疫情趋势的短期预测,为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