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语境中的科学技术价值反思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dan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发展是社会以一定的活动方式来满足人的社会需要而获得进步的过程综合。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及其结果,其作用在于满足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需要以造福于人类,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物质生产不断发展和昌盛,促使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导致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导致自然环境破坏、人类社会危机和人的主体地位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又使人类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科学技术的价值基准应是以人为本,决定了科学技术的价值追求应是社会协调发展,决定了科学技术的价值目标应是造福人类。第一章科学发展观及其价值取向,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及其动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取向。第二章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价值观,论述了科学和技术的本质,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技术的价值基准,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技术的价值追求,造福人类是科学技术的价值目标。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论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作用,指出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政治进步的推进器,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第四章科学技术的负效应及其反思,论述了科学技术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社会的危机和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等方面的负效应,指出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根源在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展现,在于科学技术理性的工具化扩张,在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第五章抑制科学技术负效应的途径和措施,提出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自然观,建构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形成科学技术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实现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统一,追求科学技术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并加强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科学技术的双重价值是一种客观实在,这既有科学技术自身的原因,也有人本身的原因,更有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因而是可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因此,我们应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自然观,建立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观,并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正确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自然界始终处于和谐发展状态,使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得以不断放大,而使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削弱到人类“可容忍”的限度内,从而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科技英语文体的语言特点是准确和严密。它在揭露客观现象的存在状态、变化过程和相互关系以及在其理论的分析中,非常注重思想的逻辑性和事物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这些不同的关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4例,女18例,男:女为1.9:1,年龄为31~72岁,平均47.5岁。1.2肿瘤部位及治疗方法左半结肠36例,右半结肠16例,左:右为2.3:1。16例右半结肠癌中有15例急诊行右半结肠
人力资源管理是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部分.文章概述了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其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对其进行改革的新策略.
1临床资料患者,女,72岁。主因心前区闷痛伴气憋、咽部紧缩感2.5小时就诊本院急诊科,急诊做心电图(图1)和肌钙蛋白等检查,以“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收住心内科,在家属知情同意后行
山东泰安地区禽大肠杆菌病发生极为普遍,由于大肠杆菌抗原性复杂,血清型众多,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复杂多变,而且多与其他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并发感染,致使许多鸡类传染病
本论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AMPK激动剂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第二部分为PGF2α作为LXR/RXR拮抗剂对Aβ调控的作用机制研究。目前普遍认为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以及过多的摄
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辅助物理教学,将是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势。作为一个典型实例,计算机仿真单摆实验不仅可以取代真实的单摆实验,而且在适用范围和测试效果上比真实实验更好。
高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教学中,需要教师立足学生们的学习表现,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强化自身的学习质量,从而实现高效化的生物知识学习。所以,教师决定应
电能作为当今社会的主要能源形式,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现在已经由过去的有电可用转变为对优质电能的需求。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意义上的电网已经无法满足要求,随
液化实时监测作为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手段,其核心技术是建立依据强震记录识别场地液化的方法,但目前所提出的方法十分有限,可靠性也缺少实际地震检验。2011年新西兰地震中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