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 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类型之一,其发病机制与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低下,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密切相关。随着雌激素缺乏导致的骨代谢负平衡,骨吸收加速骨微结构的破坏,骨组织重建障碍,骨量减低,从而影响骨骼强度,增加骨脆性,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除了绝经因素,又受绝经年龄、体重等因素影响。本病中医归为“骨痿”范畴。近现代中医医家对本病疗法各有侧重,辨证论治思想薄弱。导师在祖国医学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临床经验,集合相关标准,归纳本病中医证型。本研究在分析现有门诊病历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同时,结合发病因素研究进一步探讨中医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优势,配合西医诊治手段,提高疗效。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中医症候分析结合实验室相关检查,总结现有骨质疏松专题门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例,进行中医四诊合参,判断辨证分型,并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发病因素及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血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值等理化检验检查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不同中医证型与主要绝经年龄、体重等发病因素之间的关系,佐证辩证分型的合理性,统一规范、量化、客观的辩证标准,最终帮助早期诊治和干预、加强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为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骨质疏松专题门诊2011年9月-2013年2月期间就诊的女性患者病历150例。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式,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民族、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绝经年龄、既往病史等,以及症候表现和相关的理化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血清骨代谢指标等信息,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采集腰椎(L1-4)及股骨颈(Neck)的骨密度值,继而从一般情况及发病因素与中医证型分布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从150名随机挑选的受试对象中筛选出符合病例132例,进入结果统计分析。排除病历者18例(<20%)。13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主要症候表现为腰膝酸软或疼痛,脉弦细,头晕乏力,胁痛和形寒肢冷等。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阳虚衰<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型最多见,其次为肾阳虚衰型和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相对少见。各中医证型与BMD之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尚不能简单地通过BMD的测定值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各中医证型与骨折发生率有一定关联,气滞血瘀型骨折发生率最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与骨折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四种中医证型与发病因素之间存在可比性。在年龄分布上,脾肾阳虚型年龄均大于其余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绝经年限分布上,脾肾阳虚型绝经年限大于其他三组(P<0.05),肾阳虚衰型绝经年限大于气滞血瘀型(P<0.01)。在体重指数分布上,肝肾阴虚型体重指数小于肾阳虚衰型(P=0.038,P<0.05)。各中医证型间血钙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患病率日益增加,早期诊断和干预、加强预防成为降低其患病率的重要措施。研究发现年龄的增长、绝经年限的增大,体重过轻是发病的危险因素。绝经后骨质疏松中医辩证分成肾阳虚衰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四个证型有一定代表性,并与常见的发病因素相关联,能够为中西医结合证治提供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