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创作于1948年,初版于1949年的一部政治讽刺和科幻类小说,这部作品与1932年英国赫胥黎着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尤金·扎米亚金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通常也被认为是政治小说文学的代表作。《1984》作为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的同时,也是一部具有强烈的预言性质的幻想小说。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仿佛一个永不退色的警世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历经几十年,其生命力日益强大,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奥威尔以锐目观察,批判以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为首、掩盖在社会主义名义下的极权主义,以辛辣的笔触讽刺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和追逐权力者。小说中诸多乌托邦尝试最后都归于极权主义政权的预言在之后的五十年中也不断地为历史印证,更表明了奥威尔反乌托邦立场出发思考的准确性。而畅销书作家村上春树的近作《1Q84》,在其小说创作中被公认为最有分量的作品,堪称村上作为严肃文学作家的代表作。奥威尔名作《1984》对20世纪以来的乌托邦实践提出了严肃的反思,村上在《1Q84》中延续了其一贯的对现代体制下人的自由的关注,借奥姆真理教事件对现代体制下人的反抗的可能性进行了思考。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文本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部作品之间存在的对话关系十分清晰。两部作品面对的都是现代体制下人的生存问题,村上有意在小说中与奥威尔展开对话,形成了一种文本间的互文关系。两部小说问题意识相近,关注的是现代体制下人的生存的可能性,《1984》对20世纪的乌托邦实践进行了犀利的历史反思,《1Q84》呼应前者,揭示了乌托邦的不可实现性,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可贵的是,村上在此基础上更面向现实和未来,通过描写两位主人公的挣扎斗争,对个人反抗的可能性则展开了更为复杂的文学思考。村上结合关心现代体制下通过个人的反抗来追求自由的一贯主题,在《1Q84》中可以看出他对个人反抗给予的浓墨重彩的描摹与肯定,这一点也正反映了村上继承包括奥威尔在内的先人的无尽探索,并面向现实和未来对人的反抗的可能性展开了更为复杂的文学思考。奥威尔的思考与探索深入而深刻,直至今日也足以令我们细细咀嚼揣摩,对强权的反抗与对乌托邦的否定,是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奥威尔的思想的片面性与局限性。村上不仅继承了奥威尔的思想,也继承了文学家的直觉与想象,诚然村上春树的《1Q84》存在局限性,不过瑕不掩瑜,村上对于现代体制下自由追求的新的思考仍然值得关注与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