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探讨了我国西部森林中昆虫病原真菌(EFs)的分布与致病力。本研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确定秦岭佛坪自然保护区(FNNR)内昆虫病原真菌;第二部分是四川森林巴山与川西森林中的昆虫病原真菌。从佛坪自然保护区分离到绿僵菌,白僵菌等昆虫病原真菌,使用核基因的DNA序列数据和形态学特征鉴定种类并分析系统发育关系。使用Mz_IGS3基因片段分析佛坪自然保护区EFs的进化关系,通过PARB进化树对绿僵菌Metarhizium进行分析可以明确鉴定到四个不同的种及其进化关系;但是5’-TEF基因片段仅能够对绿僵菌种类进行有限而模糊的区分。白僵菌则是通过对翻译延伸因子EF-1α和Bloc区域的序列分析来进行鉴定和分析。绿僵菌物种的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其中绿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 s.l.)是沿海拔梯度最丰富的物种。来自四川省的EFs的形态学和分子特征证实了昆虫真菌病原体的四个主要属,即绿僵菌Metarhizium(173株),白僵菌Beauveria(15株),棒束孢属Isaria(10株),淡紫紫霉属Purpureocillium(1株)和一种粘帚霉Clonostachys(1株)。利用两个基因间隔区Mz_IGS3和Mz_FG543序列对178株绿僵菌菌株亲缘关系进行最大似然法分析。结果表明,M.pingshaense是优势种,并证实了M.anisopliae复合种中的一个独立的绿僵菌群。我们以两个基因间隔区(Mz_IGS3和Mz_FG543)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开展了基于GCPSR的多基因区段(由延伸因子1α5’和3’-TEF组成)的6796bp片段、β-微管蛋白和ITS分析发现,这个新的绿僵菌分类群是由未描述的绿僵菌群与参考序列组合而成的,而M.anisopliae复合种与其为姐妹群。两个Metarhizium IGS标记与地理距离之间的关系通过Mantel测试显示,地理分离位置与系统发育物种之间不产生一致性,表明绿僵菌物种的自然分布可能与地理分布关联性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