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白云山为南粤名山,历来以其有声有色的风景著称。现存“能仁寺”“九龙泉”“蒲谷”“滴水岩”与“白云松涛”等景点,承载着白云山“松涛”“泉响”“钟鸣”“梵唱”等传统声景特色,实施有效的保护利用对白云山南粤名山地位的提升极具意义。论文首先通过文献研读,就白云山不同时期主要声景资源及其变迁情况进行梳理;然后结合问卷调查,物理测量与录音分析等手段,就白云山声环境现状及其主要历史声景点进行调研;最后选择“能仁寺”“九龙泉”“蒲谷”与“滴水岩”四个具有恢复可能的历史声景点,分别就其声景资源保护的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白云山主要景区及历史声景点平均声压级均超出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所规定的50dBA的声环境质量标准,但绝大多数游客对景区声环境现状“比较满意”,主要原因在于导致景区声压级偏高的“游客谈笑声”“歌唱表演声”“背景音乐声”等与景区目前的休闲娱乐功能并不矛盾,属于游客“比较喜欢”的声音类型。因此,就白云山声环境建设来说,如何营造一种与游客行为相和谐的声景,较传统环境声学所规定的声音数量控制更加适宜。2.目前的“能仁寺”“九龙泉”“蒲谷”与“滴水岩”四个历史声景点均为90年代后重建,其重建与保护策略均未涉及声景问题,由此导致了四个历史声景点的声环境问题,必须将声景保护纳入白云山整体的发展策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3.“游客谈笑声”“歌唱表演声”“背景音乐声”等已成为白云山最显著的声景特征之一,虽说这与白云山整体的休闲娱乐定位并不矛盾,但对历史声景点保护却是不利的,白云山的历史声景点保护需要与其现代的休闲娱乐定位建立起一种平衡关系。基于以上观点,论文就各景点“商业活动声”“建筑施工声”“汽车交通声”“歌舞音乐声”“声音空间干扰”,以及能仁寺的电声播放梵音等对历史声景特色保护的影响进行调查,就各自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从景观规划与管理措施等层面,就白云山历史声景点保护提出改善建议。论文首次将历史声景点保护概念引入白云山景观保护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白云山风景资源保护框架,同时也为日后开展风景名胜区历史声景资源保护提供了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