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交媒体是用户生活和思想的记录者,展现出一个个鲜活的自我。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消费品不可避免成为线上自我呈现的一件道具。那么,社交媒体上呈现的消费品与自我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不同的媒介中会有不同吗?本研究立足于消费符号化的视角以及中美文化、中美社交媒体的属性差异,探索和比较中美社交媒体用户如何通过展示消费品进行自我呈现。本研究从50名新浪微博用户、50名Twitter用户中分别搜集391条、339条涉及消费品的图文信息,借鉴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与社会学家George Herbert Mead的“自我”概念以及Gunther Kress和Theo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通过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对样本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中美社交媒体环境中,用户如何借助呈现消费品表达不同层次的自我,即主我(观者主我、境中主我)和宾我(占有性自我、社会性自我、自省性自我)。从消费品与主我的关系来看,与美国样本相比,中国样本中所呈现的“观者主我”主要借消费品抒发感想、引发讨论,而美国样本中的“观者主我”则与消费品关系更为亲密,体现了“恋物自我表达”的特点。此外,中国用户倾向于借生活情境呈现消费品,却在情境中弱化“主我”,而美国在情境呈现中则更强调“主我”的地位。从消费品与宾我的关系来看,两国样本相较之下,美国用户更强调“占有性自我”,而中国用户则更乐于借物维系关系、获得社会身份认同或借物进行自省。对此,本文从文化与社交媒体互动特点的差异作出可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