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帝制时代,皇帝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最高领导,他的言行关系着国家的盛衰存亡,因此为了维持帝制王朝的存在和发展,在权力结构内部要对帝王的行为有一定的监督和制约,但其监督的效果大多由皇帝的个人素质和意愿而决定。明清时期皇权达到顶峰,皇帝个人素质差异较大,这导致在政治体系内部,对皇帝言行的制约力量几近枯竭。帝王们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国家的正常秩序,为了国家社稷、黎庶安危,臣子们不惜以死谏言。因此作为政治生态最恶劣的明朝,“死谏”现象频繁出现,历代君主几未间断。进谏的缘由多种多样,有议“礼”之争:成化朝英宗嫡后袝陵礼之争,嘉靖朝“大礼议”之争,万历朝“国本”之争;有劝谏帝王德行:谏武宗南巡,谏世宗崇道,谏神宗罢矿监税使;有弹劾权臣:世宗朝弹劾严嵩,神宗朝弹劾张居正,崇祯朝弹劾周延儒、温体仁;有的为了抵制奸宦弄权:英宗朝王振,武宗朝刘瑾,熹宗朝魏忠贤;不仅如此,如太祖朝的茹太素,四朝直臣李时勉,“大明青天”海瑞,四箴以谏的雒于仁等等,也都是明代历史上,因忠谏留名青史的人物。“死谏”在以君为本的帝制时代,是君臣之间必然存在的一种相处模式,早已出现。但直到明代才出现如此大规模,如此多次数,这一点值得深究。“死谏”现象的出现既有外在的政治、经济各方面原因的推动:如言谏制度的发展到明代有了新的变化;明代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也催生了这种政治现象的大规模出现;不仅如此,由于明王朝对皇储缺乏系统的教育,导致历代君主大多缺乏帝王素质,行事乖张、我行我素;此外,在明朝高压的政治氛围中,官员们极度推崇“死谏”这种谏言的方式,这些原因都导致“死谏”现象在明代大规模出现。这种行为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官僚士大夫们发于内的精神追求。自理学出现以后,儒家的思想光明正大地走进了学子们的思想世界,儒家:天下为公,立君为民;仁义、忠孝的道德秩序;天礼、人道,理在君上等等各方面的价值观都伴随着学子们追名逐利的过程被植入他们的头脑之中,这样就要让皇帝亲儒,以此来维护儒家的正统,发挥儒家学子在政治中的作用;虽然士大夫们步入官场,但受到皇权体系内各个实力派的挤压,不能有所施展,他们为了实现政治抱负,不断奋起抗击,这是为了引起皇帝的重视,又是在与“非法”的内阁权臣争夺政治上的正统地位,也是在对抗那些依附于皇权的阉宦们,以维护河清海晏、盛世承平的政治理想;帝制时代,虽然君主拥有国家的一切权力,但为了降低一个人说了算而带来的恶劣影响,在政治体系内部必然存在着权力制衡的观念;此外,由于古代家国观念的影响,君主即是国家,忠君即是爱国;“死谏”是臣子与君主抗争的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在此以个人观点对“名”做一简单分析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