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于2016年更新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并从2017年下半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并逐步使用《道德与法治》。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们也在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力图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核心关键阵地,更应采取互动教学法,还原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互动教学法能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道德教育及法治教育从抽象晦涩的知识点,生动活泼地转化为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影响内化到行动,并有效的落实到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上。不仅能够充分地在成长上起到引领学生的作用,同时对于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公民,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但许多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还是在教材更新的情况下逐渐凸显出来。研究互动教学法在学科课堂运用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成因,不仅对于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也能有助于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感染力。本文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将新课程改革、初中学生身心特点及互动教学实践作为研究背景,在总结国内外互动教学法的研究成果之上,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相关理论基础。并且从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学生发展角度分析了互动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课堂的效应、效益和效果,论文以部分初中学生和任课教师为采访对象,通过访谈调查并结合实际的课堂观察方法,分析了互动教学法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际运用现状:形式重于内容、师生地位不等和互动机会不均。同时针对问题现状,努力寻找问题成因,分析出教师自我效能不足、班级规模过于庞大及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是阻碍当前互动式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效运用的原因。最后,在前文基础上,理论结合实践,尝试通过将互动教学法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深入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进行前期分析后,初步以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作为蓝本,设计出教学案例,为新课程改革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