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2007~2014年青藏高原地区云水路径、云粒子有效半径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使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探讨水汽、温度与云水路径之间的关系,并使用Clausius-Clapeyron Tetens’s经验公式从物理角度对水汽、温度对云水路径的相对贡献进行进一步解释。主要结论如下:(1)2007~2014年青藏高原地区冰云的云水路径和云粒子有效半径的时空变化对总云的时空变化起到的主导性作用要远大于水云。(2)云水路径存在稳定的高低值区,值越高地区云变化越剧烈。总云和冰云云粒子有效半径多年平均在青藏高原地区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减小,水云云粒子有效半径多年平均分布则存在更明显的区域性。其中水云主要在三江源区变化剧烈,而冰云主要在青藏高原东南侧和西南侧变化剧烈。(3)2007~2014年云水路径变化中,总云和冰云在青藏高原88○E以东地区均显著减小,而水云在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地区均显著减小,其中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均为其线性减小趋势的闭合高值中心。2007~2014年云粒子有效半径变化中,春秋季,冰云和水云均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显著减小;夏季,88○E以东地区,水云和冰云在其大部地区均显著减小,冰云减小趋势明显大于水云,其中水云云粒子有效半径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显著减小。(4)垂直分布特征表明,水云云水含量的垂直分布相较冰云更为简单,喜马拉雅山中段和青藏高原东南部为水云垂直发展最高最旺盛地区,冬季受季风影响,高纬地区云发展较弱。冰云的生成机制极为复杂,受地形影响较大,青藏高原西南侧为冰云发展的一个主要地区。水云云粒子有效半径的垂直分布特征与水云云水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十分相似,冰云云粒子有效半径与其对应云水含量垂直分布则大为不同。(5)相关分析发现,2011年以前温度月距平与云水路径月距平的相关性较好,2011年以后柱水汽含量月距平与云水路径月距平的相关性较好。水汽和温度共同作用导致相对湿度变化,相对湿度月距平在2011年前后均与云水路径月距平均存在很好的相关性。(6)采用Clausius-Clapeyron Tetens’s经验公式对比湿、温度对相对湿度的相对贡献进行分析发现,与温度和水汽均变化得到的相对湿度相比,仅比湿变化得到相对湿度偏小0.73%,仅温度变化得到的相对湿度偏小0.15%。2011年以前温度对相对湿度的相对贡献要超过比湿对相对湿度的相对贡献,2011年以后则相反。(7)2007~2014年青藏高原地区水汽和温度年、季平均线性变化趋势对相对湿度的年、季平均线性变化趋势分布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区除秋季外的年和季节,水汽和温度均对相对湿度产生正效应,而青藏高原腹地水汽难以输送到的区域,水汽对相对湿度产生正效应,而温度对其产生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