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高原体外循环对肾脏功能的影响,以早期发现高原体外循环后肾脏损害,观察乌司他丁对高原体外循环下肾脏及肾功能的影响并讨论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采用高原成年健康雄性杂种犬24只,随机均分为三组,建立高原体外循环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对照组(A组)、高原体外循环组(B组)、高原体外循环肾+乌司他丁组(C组),每组8只。B组、C组模拟临床浅低温体外循环120min后停止转流,恢复。肾脏正常血供,制作高原体外循环肾脏损伤模型;A组仅麻醉时间、创伤程度与B组和C组相同。C组分别在转流前30 min及转流结束时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0,000U/Kg,A组和B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在转流结束后0、2、6、12、24h时取血、尿标本,测定以下指标: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peptidase,γ-GTP),术后24h取左肾制备病理切片用于常规病理观察。结果与A组比较:B组尿NAG、γ-GTP活性和血浆ET-1含量在各时相点均显著增高(P<0.01),B组血清BUN、Cr浓度在12、24 h显著增高(P<0.05,P<0.01);C组尿NAG活性和血浆ET-1含量在各时相点均显著增高(P<0.01),C组尿γ-GTP活性在0、12、24h明显高于A组(P<0.01),而血清BUN、Cr浓度在各时相点均与A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B组比较:C组尿NAG活性和血浆ET-1含量在各时相点均显著降低(P<0.01),尿γ-GTP活性在6、12、24 h时显著降低(P<0.05,P<0.01),而血清BUN、Cr浓度仅在24 h显著降低(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A组未发现明显的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B组可见肾脏点片状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和坏死,肾小管管腔扩张、其内可见管型和坏死脱落细胞,管周血管可见明显扩张、淤血,可见较多炎细胞浸润;C组可见肾脏有少量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颗粒变性,管型罕见,管周血管稍有淤血,少量炎细胞浸润。Paller评分:与A组比较,B组、C组得分显著高于A组(P<0.01);与B组比较,C组得分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1、高原环境下进行体外循环,有一定的肾脏损伤,其中以肾功能损害较重,其机理可能与肾脏IRI有关。2、内皮素-1可能是高原CPB后引发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3、尿酶(尿NAG、γ-GTP)可以先于常规指标(血BUN、Cr)发现高原CPB早期肾脏损害,且肾功能损伤程度与尿NAG水平呈正相关,肾脏损害因素作用时间与尿γ-GTP持续升高时间呈正相关。4、乌司他丁可以对高原CPB后。肾脏及肾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ET-1水平以减轻肾脏I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