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对广州市典型地区气溶胶中的烃类、元素碳有机碳以及极性组分的分子标志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利用Andersen六级分段采样器(PM10)和武汉天虹TSP采样器进行采样,运用GC/MS和Sunset碳分析仪对它们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了正构烷烃、多环芳烃和有机碳(OC)/元素碳(EC)的粒径分布特征,首次研究了广州市生物燃烧来源的标志物(左旋葡聚糖、β-谷甾醇和脱氢松香酸)和土壤来源糖类化合物(蔗糖、海藻糖、葡萄糖、果糖、糖醇)的季节分布,首次利用分子标志物对总可溶有机质中不同污染源贡献率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 (1) 吸附在细颗粒上的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明显高于粗颗粒。粒径≤3.0μm上的CPI2(人为成因)值明显小于粒径>3.0μm,粒径>3.0μm上的CPI3(生物成因)值明显大于粒径≤3.0μm,揭示了人为来源污染物主要富集在小颗粒物上,而生物来源则主要富集在大颗粒物上。 (2) 通过不同粒径单位质量颗粒物上的化合物的含量较好的说明了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季节变化,高温季节的化合物优先富集在细颗粒物上,低温季节则向粗颗粒物方向偏移。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低温更有利于进行气粒浓缩,使得低温时化合物分配到粗颗粒物的时间将缩短;也可能是由于秋冬季颗粒物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比春夏季长,使得分配到粗颗粒化合物增多。 (3) 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主要附集在细颗粒物上。与OC相比,EC更优于富集在≤0.49μm粒径的颗粒物上。不同粒级上二次有机碳(OCsec)占总有机碳(OCtot)的百分含量值OCsec/OCtot也有所不同,7.2~3.0μm粒径范围上的值最高(74%),≤0.49μm粒径范围上的值最低(16%),总的PM10中的平均值为47%。仅用OC/EC比值来评价二次污染是不充分的,应结合该地区的污染源以及采样时的天气状况等因素。 (4) 在广州市TSP样品中检出的有机物共分为九大类:烷烃、多环芳烃、酯类、正烷醇、酚类、酸类(脂肪酸、烯酸和二酸)、甾类、二萜类、糖类化合物。糖类(16.18~37.02%)与酸类(24.65~40.38%)占总有机化合物的百分含量都较高,其次为烷烃(13.8~26.79%),其它几类化合物都较低。 (5) 在广州TSP样品中检测到4种来源于生物燃烧的脱水糖类化合物(左旋葡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