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后现代的来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现代化事业的逐步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日益多元化、个性多样化,人的个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有所抬头,有些人盲目追求个人的利益,无视乃至损害集体、国家和他人的利益,造成了个人与社会、个性与社会公共规则、社会公德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本文科学的把握个性及社会公德的内涵、特点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个性与社会公德之间的依存和冲突,并从社会发展视角和个人的发展视角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四个部分开展研究。第一部分研究哲学视野中的个性。关于个性的定义,不同学科不同学派都有不同的解释,至今并未形成一个共同认可的定义。心理学、社会学等具体学科关于个性的认识都停留在描述层次上,导致了个性理论很难超越具体学科的限制,不能认识个性的本质规定。要想科学的从哲学角度认识个性的内涵就必须摆脱抽象人性论。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对传统抽象人性论的超越。马克思提出哲学范畴的现实的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个性的形成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方法论上,将描述分析和功能分析相结合揭示个性的哲学内涵。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个性的哲学定义,个性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的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发展和变化出来的对社会与个人发展有一定作用的心理、行为特征的总和。个性具有主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特点。第二部分,社会公德概述。不同学者对于社会公德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生活关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那些最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公德具有公共性、继承性和基础性的特点。最后,阐述了社会公德的主要功能。第三部分,个性与社会公德相互依存与冲突。首先,个性与社会公德相互依存。个性与共性的辨证关系,是个性与社会公德相互依存的理论基础。个性是社会公德发挥作用的前提。社会公德只有进入个性体系,才能与人的个性有效结合,才能发挥协调和引导功能。另外,社会公德是个性的实现形式,任何人的个性和偏好的确立,都跟社会环境、传统习俗、公共规则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其次,二者相互冲突。两者处于同一价值体系的不同层次,并且个性和社会公德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市场经济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偏差,也是个性与社会公德冲突的根源。最后,随着后现代时期的来临,解构主义开始盛行,这也加剧了个体与社会总体秩序的矛盾,导致了个性与社会公德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第四部分研究协调个性与社会公德的途径和意义。要正确处理张扬个性与遵守社会公德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和谐有序发展。从社会发展角视角分析,一方面要改善社会公德的现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精华;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和添加社会公德内容。从个人发展视角分析,一方面创造个性健康自由发展的条件,促进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自觉调节个人的个性,使得个性向好的方向发展。最后,阐述了协调个性与社会公德的重大意义,个性与社会公德和谐发展既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