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吻合口充足的血供是预防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重要因素,目前吲哚菁绿荧光显影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只能定性的判断血供的良好,而不能定量判断。本研究将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应用于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旨在(1)运用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定量检测吲哚菁绿荧光显影的缺血线及其周围的肠管微循环状态;(2)基于吲哚菁绿荧光显影,评估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测量肠管微循环的准确性;(3)讨论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在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胃肠外科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诊断为直肠癌且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入选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吲哚菁绿腹腔镜荧光显影系统行直肠癌前切术手术治疗:(1)手术进行至腹腔镜下肿瘤远端离断腹部开小切口操作时,拖出肠管,确认肿瘤位置,并于肿瘤近端预期切除部位裸化肠周系膜,并于中心静脉注射3毫升吲哚菁绿(浓度:2.5mg/ml)溶液,于暗室中至少观察30-60s,明确缺血线位置,即肠管离断处;(2)在吲哚菁绿荧光显影下,使用侧流暗视野成像设备测量缺血线和缺血线远、近端各1cm的微循环数据。同时收集吻合器钉座包埋后肠管边缘1cm(吻合口处)侧流暗视野成像设备测得的微循环数据。所有患者经肛吻合后,再次注射3毫升吲哚菁绿溶液,评估吻合后吻合口血供情况;(3)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BMI、术前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肿瘤位置、肿瘤分期、是否抽烟与饮酒等),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测量时间等)及术后观察指标(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腹腔感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4)通过侧流暗视野成像设备分析缺血线及缺血线近远端各1cm处微循环情况和吻合口处微循环情况,得出微血管血流指数(MFI)、灌注血管比例(PPV),灌注血管密度(PVD)和总血管密度(TVD)数据;(5)通过image J软件分析吲哚菁绿显影下缺血线灰度值,得出肠灌注百分比,计算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下缺血线处微循环百分比,对比两种设备下肠灌注差异。结果: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计29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吲哚菁绿均顺利显影,微循环数据采集均稳定。男性患者稍高于女性(17:12)。患者平均年龄(61.2±13)岁,平均BMI(23.0±5.0)kg/m~2,术前白蛋白(39.0±3.4)g/l,术前血红蛋白(128±18)g/l。其中肿瘤位置位于上段16例、位于中段7例,位于下段6例。术后病理分期显示:I期12例,II期8例,III期7例,IV期2例。术前ASA分级主要集中在II级(24例)。既往有14例患者有饮酒史的,有吸烟史的患者9例,且基本均为男性患者。手术平均时间(244.62±66.95)min,术中出血(81.38±46.35)ml,术中侧流暗视野成像设备测量平均时间为(5.47±1.67)min。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吻合口漏,再次行手术造漏处理,术后顺利出院。所有患者根据术中荧光显示缺血线位置,记录距离系膜缘距离,肠管灌注良好中位距离为距离系膜缘远端1cm(范围(-12)cm—(5)cm),其中有两例患者出现超远距离显影,均在系膜缘近端4cm与12cm处,并且侧流暗视野成像设备逐步测量也证明,未显影处确实未见明显血液流动。其中出现腹腔感染、非计划再手术、术后肠梗阻的各1例患者,切口感染5例,肺部感染3例。对比分析吲哚菁绿荧光显影下缺血线及其周围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所测得微循环数据,缺血线与缺血线近端1cm微循环对比(MFI:2.04±0.74vs2.65±0.45 P<0.01;PPV:((75.68±25.50vs87.83±20.28)%)P<0.05;PVD:((10.12±3.85vs12.91±3.71)mm/mm~2)P=0.07;TVD:((13.33±2.56vs14.49±3.83)mm/mm~2)P=0.183),MFI与P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D与TVD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缺血线与缺血线远端1cm微循环对比(MFI:2.04±0.74vs0.18±0.27;PPV:((75.68±25.50vs8.07±14.05)%);PVD:((10.12±3.85vs1.03±1.73)mm/mm~2);TVD:((13.33±2.56vs15.59±3.03)mm/mm~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缺血线与吻合口处微循环对比(MFI:2.04±0.74vs2.33±0.57;PPV:((75.68±25.50vs85.57±20.25)%);PVD:((10.12±3.85vs12.20±4.05mm/mm~2);TVD:((13.33±2.56vs14.11±2.97mm/mm~2),P>0.05,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吲哚菁绿荧光显影下肠管血供数据与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检测下微循环数据,缺血线((66.44±13.75vs67.87±24.77)%)以及缺血线近端1cm处((90.89±5.82vs88.36±14.91)%),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测量吲哚菁绿显影下缺血线及缺血线近端、远端各1cm处微循环状态(MFI、PPV、PVD、TVD),发现缺血线处肠管微循环状态较缺血线近端1cm处微循环是有所下降的,而吲哚菁绿显影下肉眼识别是困难的。(2)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定量评估肠管微循环状态与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评估肠管微循环的效果基本相符,初步验证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的准确性。(3)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无创的、可视化、可重复、定量的评估肠管微循环的方法,并且操作简单、移动方便、成本较低、不影响手术进行、无相关术后并发症。可在术中帮助外科医生评估患者肠管血流灌注,为手术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