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革命性力量。科技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和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重要手段,推动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使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成为各国最为关注的基本问题。现代科技还推动着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在科技力量的突出作用下,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化由个别国家、地区逐渐推向全球范围。社会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不断改善着科技进步的条件。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逐渐增强的。在18世纪以前,科技虽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没有必然的固定的联系。人们主要是依靠体力等自然力和有限的智力从事劳动。科学还没有从直接劳动中分离出来,主要以生产者零星的、直观的经验知识的形态存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当时的中国被认为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次生产力高潮。总而言之,“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 在16、17世纪于西欧出现的科学革命中,观察、实验、解剖、分析、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得到广泛使用,先后出现了从培根到牛顿等科学巨人,自然科学的基本学科力学和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相继发展起来。至18世纪,历史上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得到清理,知识变成了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取得了科学的形式。科学革命引发了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历程,现代工业社会开始取代农业社会。在英国产业革命之后,先后在德国、美国、日本等出现了生产力发展高潮,德国和美国先后成为国际科技中心,以跟进为科技主要特征的日本也开辟了科技发展的新途径。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现代化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对于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西方学者的认识出现了尖锐对立。马克思主义积极肯定科技的革命性意义,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已开始重视科技的负面作用,但受时代限制,他们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充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科技发展有关问题的理论指针。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最正确最科学的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西方现代化学说对我们从事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借鉴作用。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西化和欧化,不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一部分,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21世纪的现代化。 对科学发展机制及其现实形态的考察是发展科技、利用科技的前提。科学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动与静的统一,既有常规的发展,又有危机和革命性突破。二战以来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的革命性发展与此前的科学革命不同,具有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特征。马克思及当代西方学者对现代科技并入生产过程的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科技影响工艺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影响经济结构、国际经济分工格局,影响上层建筑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揭示了科技成为社会现代化的一种主要动力因素的原因。 新的科技革命对经济的影响空前巨大,所谓的知识经济、新经济现象虽然不能成立或存在诸多疑问,但多少反映了在新的科技革命的作用下经济结构高层次化的现实,科技与经济的最新结合是朝向马克思所说的未来的科学劳动的迈进,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的重要步骤。 具有领先的农业技术和发达的农业生产力的我国并没有自发产生科学革命。对前几次科学革命我们也没有把握住。现在必须抓住新的科技革命的机遇,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经济建设的要求,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调适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等影响科技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关系,总体跟进、重点突破,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等多种渠道,迅速提高我国科技水平,走科教兴国之路。 新的科技革命对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总体来讲是机遇大于挑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直面、参与和正确应对这场革命。必须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发展经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掌握先进生产力,是赶超发达国家的关键,是努力的方向。运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这是处于工业化阶段的我国的现实选择。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和机械技术等先进科技,发扬精耕细作传统,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彻底解决粮食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基础。科技对政治、文化的影响,本文未作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