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大约有87属、9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部分可延伸至温带(Xylosma G.Forst.、Idesia Maxim.)。在最新的分子系统(APGⅢ)中大风子科绝大部分属被列入广义杨柳科(Salicaceae sensu lato),少部分属被列入青钟麻科(Achariaceae)。鉴于本研究主要以形态学修订为主,故采用中国植物志的分类系统。同时对讨论大风子科和杨柳科关系的文献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截至目前,国内外尚无人对泛喜马拉雅地区大风子科植物开展过全面而系统的分类学修订工作,且该地区大风子科植物包含的属、种数量均不明确;同时该地区大风子科植物在命名、模式、形态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应予以修订。 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标本室工作、文献考证、野外考察,结合微形态学和植物地理学等方面的证据,分析了泛喜马拉雅及邻近地区该科植物的分类特征,对泛喜马拉雅地区该科植物进行了初步修订,从而为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编研奠定基础。 新归并6个学名(Casearia membranacea£nigrescens S.S.Lai、Idesia fujianensisG.S.Fan、Poliothyrsis sinensis f.subglabra S.S.Lai、Xylosma congesta var.pubescens(Rehder& E.H.Wilson) Rehder、Xylosma controversa var.glabra S.S.Lai、Xylosmafasciculiflora S.S.Lai),排除1个新纪录(Scolopia lucida Wall.ex Kurz)。 在野外考察和标本考证的基础上,对泛喜马拉雅及其邻近地区大风子科植物进行了分类学修订,承认泛喜马拉雅地区大风子科植物包含7属、11种、1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