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受到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淮安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级训练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培养模式己逐渐显露弊端,后备人才队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难以支撑淮安市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纵观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将业余竞技体育纳入教育系统。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则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教育系统中培养出了一批竞技体育成绩顶尖、文化素质高的优秀运动员。我国大部分省市也采取了一些应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出现问题的措施,如加强了“体教结合”的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淮安市体育运动学校、各县区业余体校等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培养机构为调查对象。对淮安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淮安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并针对淮安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淮安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是体育行政部门主导的三级训练网,主要以淮安市体育运动学校为主,市队县办和教体结合为辅的培养方式,在备战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管理体制和方式存在一定的滞后,管理比较粗放,基层教练员执教的积极性不高,文化水平偏低,很难适应科学训练的要求。制约淮安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政府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撑不够、后备人才培养经费严重不足、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相对简单,缺乏竞争力、教练员整体素质不高,教学力量薄弱、竞赛体制混乱,体育人才交流制度不健全。因此,针对淮安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不足,本研究对淮安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1)发挥政府职能,积极争取财政政策;(2)优化运动项目结构;(3)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干部队伍建设;(4)围绕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体育稳步发展;(4)完善竞赛制度,提升体育竞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