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前后椎体的生物力学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g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由于人口老龄化,OVCFs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KP(percutaneous kyphoplasty,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OVCFs的常用方法。1998年,美国的Reiley医生为一名OVCFs患者实施了世界上的第一例PKP手术。从此之后,PKP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KP在OVCFs的治疗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优势,它不仅对患者的创伤较小,而且可以明显的减轻患者的疼痛、稳定骨折的椎体、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和矫正脊柱的后凸畸形。然而,其长期效果可能受到潜在骨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和重复骨折的发生率的影响。多项大型的患者随访研究发现,在PKP的短期和长期随访中都存在相邻椎体椎骨折(AVF,adjacent vertebral body fracture)的发生率增加的问题。并且,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也发现,骨折的椎体在行PKP后其相邻椎体骨折的风险增加。但是,目前关于PKP术后邻椎骨折的原因仍然众说纷纭,尚不清楚AVF是否是P K P导致的结果还是骨质疏松症的自然病程,或者是由其它原因所导致。因此,针对PKP术后邻椎骨折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那么在椎体骨质疏松程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AVF的发生情况到底如何?PKP后与PKP前椎体的生物力学变化情况会有哪些不同?因此,本研究以椎体的骨质疏松程度变化为基础,通过有限元模型对PKP前后椎体的生物力学进行分析,从而研究PKP术后邻椎骨折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以及PKP对骨折椎体的增强机制,对OVCFs的治疗和AVF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方法:
  本研究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先,建立正常人体PKP术前腰3—骶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将腰3-腰5看做一个整体,通过同时改变模型中腰3-腰5椎体的材料学参数将其分成6个骨质疏松等级,以此来模拟脊椎的骨密度由高向低逐渐变化的状况。其中,松质骨的骨质疏松等级划分主要依据文献中提供的CT值,皮质骨和终板的骨质疏松等级划分主要依据文献中提供的弹性模量,并对松质骨和皮质骨的材料参数做适当调整使两者能互相匹配。然后,分别对不同骨密度的模型施加相同的载荷来模拟人体突然跌倒的活动状态,在施加载荷后对有价值的生物力学数据进行收集,主要收集的数据指标为:腰3、腰4和腰5椎体的竖向位移、Von Mises应力和Von Mises应变。第二部分:首先,以上述模型为基础,在模型的腰4椎体上模拟PKP术,建立PKP术后的腰3—骶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然后,按照和第一部分相同的方法对模型施加载荷和进行生物力学数据收集。最后,通过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来研究AVF的发生机制及PKP对骨折椎体的增强机制。
  结果:
  1、随着骨质疏松程度的逐渐加重,无论是PKP前还是PKP后,椎体骨折体积比例、最大Von Mises应力和最大Von Mises应变这三项生物力学指标都明显增高。PKP前和PKP后,腰3和腰5椎体在中度骨质疏松程度(CT值=90Hu)时开始具有骨折风险,在中重度骨质疏松程度(CT值=70Hu)时具有较高的骨折风险。腰4椎体PKP前在中重度骨质疏松程度(CT值=70Hu)时开始具有骨折风险,PKP后在重度骨质疏松(CT值=50Hu)时开始具有骨折风险。
  2、与PKP前的各项数据相比,腰4椎体PKP后骨折体积百分比平均减少了55.52%,最大Von Mises应变平均减少了5.81%,最大Von Mises应力平均减少了6.66%;腰3椎体PKP后骨折体积百分比平均增加了1.45%,最大Von Mises应变平均增加了0.54%,最大Von Mises应力平均增加了1.01%;腰5椎体PKP后骨折体积百分比平均增加了0.74%,最大Von Mises应变平均增加了0.01%,最大Von Mises应力平均减少了0.05%。
  3、PKP前后Von Mises应力、Von Mises应变和竖向位移在椎体中的分布情况差别不大。各种情况下椎体的竖向位移都是从椎体前部到后部逐渐增大。腰3椎体的高应力和高应变区域主要分布在椎体前部,腰4椎体的高应力和高应变区域主要分布在椎体侧部和后部,腰5椎体的高应力和高应变区域主要分布在椎体侧部和前部。
  结论:
  椎体骨折的风险和骨质疏松程度关系密切,无论是PKP前还是PKP后,随着骨质疏松程度的增加椎体骨折的风险都会明显增加,70Hu的CT值可以用来作为预测OVCFs及AVF发生风险的临界值。通过PKP后与PKP前各项数据的对比发现,PKP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手术椎体的骨折风险,只在很小程度上的增加邻椎骨折的风险,并且对椎体力学的分布情况几乎没有影响。本研究认为PKP术后邻椎骨折的原因为骨质疏松的自然进展和PKP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骨质疏松的自然进展起主要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对于满足手术条件的OVCFs患者应当建议其行PKP治疗;对于PKP术后的病人要进行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以此来更好地预防AVF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经全乳晕入路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与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中青年女性单侧甲状腺癌的疗效。  方法:  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甲状腺外科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内符合入组条件的80例单侧甲状腺癌女性患者(患者年龄介于20到50岁之间)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自愿行全乳晕腔镜入路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40例设置为研究组,余40例自愿行开放性手术者设置为对照组。  通过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彩超
学位
背景:急性胆囊炎是一种以结石、感染为主的普外科疾病。急性胆囊炎引起剧烈右上腹痛、反复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此外,严重化脓引起感染性休克。坏疽穿孔导致胆汁性腹膜炎。这些会使患者有生命危险。保守治疗可缓解胆囊炎症状。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好转出院后仍会复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根治性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方案。急性胆囊炎一经诊断明确,尽早手术治疗。部分患者经过评估,麻醉风险分级或合并症指数较高,不
目的:  1.探讨低血清PSA并高Gleason评分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  2.探讨不同血清PSA水平的高Gleason评分前列腺癌患者局部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差异性。  方法:  1.收集江苏苏北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2例接受解剖性前列腺癌根治术的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纳入标准:1)有完整的临床资料;2)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组织学标本经病理学证实为Gleason8-10分前列腺癌
学位
目的:利用关节镜松解肘关节,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对关节镜下肘关节松解术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26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42.3±14.3岁,左12例、右14例。术前行肘关节X线正侧位及CT检查,评估肘关节的病理解剖学形态,有助于指导关节镜下肘关节僵硬的治疗。全部病例均进行了关节镜下松解,镜下松解术内容包括
背景与目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ute calculus cholecystitis,ACC)是普通外科的常见疾病。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ACC的标准手术治疗方法。约10%-20%的症状性胆囊结石患者同时合并有胆总管(common bile duct,CBD)结石。CBD结石症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胆管炎和
目的:  探讨局限性肾癌(localized renal cell carcinoma,LRCC)行根治性肾切除术(radical nephrectomy,RN)或肾部分切除术(partial nephrectomy,PN)术后肾功能的变化趋势及对比分析,为临床术式选择及指导预后提供参考意见。  方法:  回顾总结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LRCC患者257例,其中RN
目的:  本研究拟使用本院乳腺外科的最新临床数据,回顾性分析不同ki-67水平下的三阴性乳腺癌与行TEC方案新辅助化疗效果间的关系。以指南为基石,对不同ki-67表达水平下三阴性乳腺癌采用TEC方案新辅助化疗的治疗效果进行预测,以便于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更大化的提升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确定更加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方法:  本研究收集并分析了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大
学位
目的:比较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超声、钼靶及DCE-MRI的差别,探讨超声、钼靶及DCE-MRI及三者联合鉴别三阴性乳腺的能力。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并于院内行病理检查的274名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免疫组化结果将其分为三阴性组(32人)与非三阴性组(242人)。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乳腺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回顾性收集纳入研究患者的免
学位
背景和目的:  肿瘤异常蛋白(Tumor abnormal protein,TAP)检测采用独特的凝聚技术,可将20余种含有异常糖链的糖蛋白进行一次性组合检测,聚集了多种肿瘤信号,对多种肿瘤性疾病的早期诊治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TA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和临床价值既往国内少有报道,本研究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TAP检测在甲状腺癌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和方法:  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
研究目的: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肝脏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但近些年全世界I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手术切除是根治ICC的唯一方法,因其发病的隐匿性,很多患者在发现肿瘤时已无法实现手术切除,且由于其高侵袭性,导致很多肿瘤被发现时已出现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导致ICC手术难度大及术后预后差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