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滑膜的炎症和进展性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早期应用以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来氟米特(leflunomide, LEF)、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 SSZ)、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HCQ)等为代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已在国际范围内形成共识[1-2]。DMARDs早期联合应用可减少致残率,然而,DMARDs需数周或数月发挥治疗作用,并且部分RA患者对治疗药物无反应或低反应,出现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现象。MDR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同样可能是RA治疗失败的关键因素。而引起MDR主要机制与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超家族成员有关。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1976年首个被发现的ABC转运蛋白超家族成员。ABC转运蛋白表达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药物、紫外线、X线辐射、细胞因子、癌基因、抗癌基因等均可影响其表达水平,其中,细胞因子的角色愈发受到重视。业已证明,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进展与异常的免疫系统释放前炎症细胞因子密切相关,从而导致持续性滑膜炎症和关节软骨或骨的破坏。其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一种多效性前炎症细胞因子,也是RA患者血清和滑液中含量最丰富的细胞因子。IL-6是RA的致病源头因素之一,它参与了RA致病过程中早期B和T细胞的活化,并参与全程致病过程。国外在肿瘤方面研究发现,IL-6可以降低P-糖蛋白的表达和功能,但目前在RA研究领域中,尚无炎性细胞因子对ABC转运蛋白表达调控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炎性细胞因子IL-6能否调控RA患者淋巴细胞P-gp的表达及功能,为逆转RA患者MDR提供新靶点。目的1.研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糖蛋白的表达的差异及P-糖蛋白与RA病情活动的相关性;2.通过IL-6对外周血淋巴细胞P-糖蛋白的表达水平、功能及分泌水平的影响,探索RA中炎性细胞因子IL-6对P-gp介导多药耐药性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RA初治组20例和健康对照组15例,RA患者进行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RA初治组未经任何DMARDs及生物制剂治疗。采集入组患者血标本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建立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体系,加入不同浓度(2ng、20ng) IL-6刺激后,分别在0h、48h及72小时收集外周血淋巴细胞,予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的P-gp的表达;P-gp功能通过检测细胞内Rh123荧光强度(其代表Rh123的蓄积量,从而间接反映的P-gp功能)。ELISA检测上清液中的P-gp的分泌水平。分析不同时间、不同浓度IL-6对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淋巴细胞P-gp表达水平和功能的影响。结果1.健康对照组与初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糖蛋白的相对荧光强度(RFI)平均值相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P-gp的表达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gp的表达水平与疾病的活动度(ESR, CRP及DAS28)均呈正相关(r=0.920,P=0.000; r=0.890, P=0.000; r=0.620, P=0.027);2.随着IL-6作用时间的延长,p-gp的表达水平升高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在0、20ng/ml的IL-6刺激0、48、72h后,P-gp的表达呈增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ng/ml的IL-6刺激0h、48h、72h后,各时间点P-gp的表达两两比较,72h时和0h及48h的P-gp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IL-6浓度的增加,P-gp的表达水平升高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在0、2、20ng/ml的IL-6刺激后,2ng/ml组较2ng/ml组P-gp的表达升高,经两两比较,在72h,0ng/ml与2n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IL-6刺激后,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gp的功能增强呈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在2ng/ml的IL-6刺激0h、48h、7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罗丹明123的荧光强度呈下降趋势,在20ng/ml的IL-6刺激0h、48h、72h后,罗丹明123的荧光强度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随着IL-6作用时间延长,P-gp的功能增强;5. IL-6刺激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在48h,0、2、20ng/ml三个浓度IL-6作用后,罗丹明123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72h,0、2、20ng/ml/ml的IL-6刺激后,罗丹明123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外周血淋巴细胞P-gp的功能增强呈一定浓度依赖性。6.测定类风湿关节炎组和健康对照组上清液中P-gp的分泌水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上清液中有4例患者检测到P-gp的分泌,余均未检测到P-gp的分泌。检测到P-gp分泌的RA患者与未检测到P-gp分泌的患者相比,其疾病活动度较高(DAS28>3.2),受累的关节以大关节(肘、肩、膝关节)为主,代表疾病活动度的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流信号积分明显高于其他患者。结论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糖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并且与疾病的活动度(血沉、C-反应蛋白、DAS28)有相关性,表明P-糖蛋白介导MDR,与疾病的活动度有关;2.RA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gp的表达水平的增高与IL-6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随着IL-6的浓度增加时,P-gp表达水平呈增高,且低浓度IL-6刺激时较明显;3.IL-6刺激后,RA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gp的功能增强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及浓度依赖性;4.RA患者中P-gp不仅在淋巴细胞膜上表达,而且在上清液中也有部分P-gp的分泌,并且IL-6调控P-gp分泌水平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