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对外感病证治的历史,从张仲景到吴瑭,从伤寒到温病,从经方到时方,跨度一千五百多年,虽然各家有着寒温之争论,但从《伤寒论》的113方中统计有37方为后世的吴鞠通之《温病条辨》所引用的事实,可见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脉络关系,由此也可推论以温热病为主的《温病条辨》,实继承了仲景之《伤寒论》的理法方药。而《温病条辨》中温病学说在形成期间中医学的临床证治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基础奠定在前,发展补充在后。与此同时,由于前者受原文详于风寒的框架束缚,难以深入展开外感病的全面探讨;后者因概念规定的限制,尚未尽赅除风寒之外的外感疾患。因此,统合寒温并予扩充,建立系统阐述外感病的专门学科,乃是势在必行的。有鉴于此,本文就《伤寒论》对《温病条辨》温病学说形成的影响进行系统的论述,以期能从这一角度探讨寒温之间的关系和中医外感病学学术发展的轨迹。本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伤寒论》的外感病学与温热病学思想。首先从《内经》与《难经》讨论《伤寒论》的思想源头,。其次论及《伤寒论》的形成架构,其中由外感病进而形成温热病的病理机转,以及导致坏病的关系,最后论及《伤寒论》对温热病不足之处。《内经》与《难经》是仲景医学体系的重要思想源头。从《内经》来看,“伤寒”即是“伤于寒”的省称,“温病”、“热病”与“伤寒”密切相关。《难经》在继承《内经》认识的基础上,将温病、热病与狭义伤寒并列,统归于广义伤寒之下。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而作《伤寒论》,把中医学对伤寒病的辨证论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其在正文开篇便区分了中风、伤寒和温病。不仅如此,《伤寒论》还进一步完善了伤寒病过程中的表里寒热虚实变化,以及水饮、蓄血、痞积、燥屎等有形实结,构建了伤寒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在《伤寒论》中,除明确论及温热病的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外,对于温热病理法方药的论述几乎见于每一篇当中,论述相当丰富。但纵观《伤寒论》全文,确实是详于寒而略于温的。对于温热病的治疗,《伤寒论》并不完备。第二部分探讨了《温病条辨》成书的历史根源、作者吴鞠通其人及该书的伟大成就,以及自东汉以降,历经晋、隋、唐、宋、元、明、清对外感学说之演进及对温病学说形成之影响,最后论及《温病条辨》在此基础上阐述温邪及九种温病的形成及自创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概念。吴鞠通《温病条辨》被誉为“温病之津梁”,“温病传世之作”。全书计265条,出方206首,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或曰以六淫为目),将三焦与卫气营血融为一炉,完善了温病证治体系。《温病条辨》虽为温病所设,实可羽翼伤寒。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结合原文,从理法方药方面具体探讨了《伤寒论》对《温病条辨》温病学说形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在理法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温病条辨》论“三焦”与《伤寒论》平脉篇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第二,“存阴液”是《伤寒论》全书的一个重要方面,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存得一分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