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人群发病率为8-20人/10万,患病率约为50人/10万,20-40岁常见,<40岁女性患病率为男性2-3倍,中年以上发病者以男性居多,胸腺瘤:50-60岁MG患者多见,<10岁仅10%,家族性病例少见。至今仍是一种世界性难治性疾病,有的患者可丧失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发生肌无力危象,危及生命,病死率较高,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医药卫生界的重视。近年来医学界进行了大量的对MG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种有效的根治办法,目前西医治疗方法有胆碱酯酶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胸腺切除术、胸腺放射治疗、血浆交换、淋巴细胞交换疗法和免疫球蛋白、免疫吸附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法等,虽可使重症肌无力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但疗程较长、副作用大,价格昂贵,远期效果不理想等。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有亟待解决。本病属中医“痿病”范畴,中医药以其独有的特色,在对重症肌无力(MG)的认识及治疗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导师在临床上运用健脾益气补髓方治疗重症肌无力(MG)患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未发现不良反应。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越发明显,而随之相关的受关注度也越发提高。但其产生临床疗效的机制研究还较少,有待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本研究以MG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水平为切入点,病例选取导师王健教授门诊的38例患者,予健脾益气补髓方治疗后,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后3、6、9、12个月患者血清中IFN-γ、IL-10、IL-12含量水平,探讨健脾益气补髓法治疗MG的机理。研究方法及结论:38例患者服用健脾益气补髓方,疗程分别为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患者治疗前、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外周血血清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变化情况。1应用ELISA法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外周血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10、IL-12含量的变化情况。结论:治疗前血清中IFN-γ、IL-10、IL-12含量水平较高,治疗3个月后血清中IFN-γ、IL-10、IL-12含量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应用ELISA法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外周血血清中IFN-γ、IL-10、IL-12含量的变化情况。结论:治疗前血清中IFN-γ、IL-10、IL-12含量水平较高,治疗3个月后血清中IFN-γ、IL-10、IL-12含量水平降低,治疗6个月后血清中IFN-γ、IL-10、IL-12含量水平再次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应用ELISA法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外周血血清中IFN-γ、IL-10、IL-12含量的变化情况。结论:治疗前血清中IFN-γ、IL-10、IL-12含量水平较高,治疗3个月后血清中IFN-γ、IL-10、IL-12含量水平降低,治疗6个月后血清中IFN-γ、IL-10、IL-12含量水平再次降低,治疗9个月后血清中IFN-γ、IL-10、IL-12含量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6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应用ELISA法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外周血血清中IFN-γ、IL-10、IL-12含量的变化情况。结论:治疗前血清中IFN-γ、IL-10、IL-12含量水平较高,治疗3个月后血清中IFN-γ、IL-10、IL-12含量水平降低,治疗6个月后血清中IFN-γ、IL-10、IL-12含量水平再次降低,治疗9个月后血清中IFN-γ、IL-10、IL-12含量水平明显降低,治疗12个月后血清中IFN-γ、IL-10、IL-12含量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6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12个月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课题研究表明,通过细胞因子IFN-γ、IL-10、IL-12含量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健脾益气补髓方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