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最新一代MP-3微视野计来研究明确不同类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微视野的特点,观察急性、慢性及渗漏点位置不同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后极部20°和10°范围内平均视敏度情况,不同位置视敏度的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联系。方法:本研究选择了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56例确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单眼患病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将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按病程的长短分为急性及慢性,病程≤3个月为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程>3个月为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按渗漏点位置不同又可分为黄斑无血管区内及黄斑无血管区外。应用德国Heidelberg HRAⅡ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机获取动脉前期,动脉期,静脉期,后期及各方位的血管造影图片,明确渗漏点位置,应用德国Heidelberg Spectralis HRA+OCT一体机对所有患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定患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存在脱离,并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隆起,应用日本Nidek公司MP-3微视野仪检测双眼视网膜中心20°及10°范围内视敏度,重点检测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内包括渗漏点位置及神经上皮脱离程度最高位置的视敏度结果:不同类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所占百分比分别为:急性无血管区外CSC(67.9%)>慢性无血管区外CSC(16.1%)>急性无血管区内CSC(14.3%)>慢性无血管区内CSC(1.8%)。急性无血管区内CSC(22.35±2.71)与急性无血管区外CSC(21.97±2.80)20°范围内平均视敏度行LSD-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无血管区外CSC(21.97±2.80)与慢性无血管区外CSC(19.04±3.08)20°范围内平均视敏度行LSD-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无血管区内CSC(20.71±3.57)与急性无血管区外CSC(20.36±3.02)10°范围内平均视敏度行LSD-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无血管区外CSC(20.36±3.02)与慢性无血管区外CSC(17.32±3.75)10°范围内平均视敏度行LSD-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眼与不同类型CSC相比,视网膜后极部20°及10°范围内平均视敏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结论:1.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渗漏点的位置对视网膜后极部20°及10°范围内平均视敏度无明显影响。2.慢性较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后极部20°及10°范围内平均视敏度有明显下降。3.不同类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后极部20°及10°范围内平均视敏度较对侧正常对照眼均有所下降,并且可能有“暗点”(视敏度为“0”)或“视野缺损”存在。4.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FFA上的渗漏点与SD-OCT上的视网膜色素上皮隆起位置相对应,渗漏点及周边位置视敏度下降较明显。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程度最高的位置视敏度下降较明显。5.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下水道”位置视敏度严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