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弦歌》是南朝时期祭祀民间神灵的组曲,在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中被列入“清商曲辞”中。虽然只有十一题十八曲,但是其地位和作用还是十分重要的。导论部分,概述《神弦歌》以及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本文结合民俗、民间信仰,分析《神弦歌》的曲辞内容和祭祀对象,发掘《神弦歌》的表演特点和文化价值。第一章,通过对《神弦歌》已有研究的回顾,指出目前学术界关于《神弦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大方面:《神弦歌》的性质、《神弦歌》的整体结构、《神弦歌》的发生地域及《神弦歌》的文化意蕴。其不足之处,一是对《神弦歌》的研究过于简单,集中在个别问题上;二是忽视了《神弦歌》表演特点和文化价值的研究。第二章,阐释《神弦歌》的套曲结构和神灵体系。肯定学术界关于《神弦歌》的“迎神——娱神——送神”的套曲结构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神弦歌》祭祀神灵的层次和地位,认为《神弦歌》是以“明姑”为祭祀主神,同时陪祭其他地方神灵的一组祭祀曲。第三章,通过对《神弦歌》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研究,考察了《神弦歌》在当时的使用和表演情况,进一步揭示了《神弦歌》的价值和意义。同时,《神弦歌》作为祭祀神灵的组曲在表演过程中也具有鲜明的特点,整个表演活动将表演者、乐器与具体祭祀活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第四章,深入发掘《神弦歌》的文化渊源。结合《神弦歌》的神灵层次以及具体祭祀对象,剖析他们与民俗、民间信仰之间的联系。太阳女神信仰、树神信仰、采莲风俗、道教信仰、地方神信仰等都是产生《神弦歌》的文化基础,《神弦歌》的曲辞内容也体现了这些民间信仰和风俗对文学创作活动的影响。第五章,探讨《神弦歌》的传承和影响。《神弦歌》产生在南朝社会,它的出现受到了早期以《九歌》为代表的祭歌的影响,并且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就是唐代出现拟《神弦歌》的创作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阐释《神弦歌》的文化价值。结语部分,简单回顾整篇论文研究的得与失,为今后《神弦歌》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