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心肌桥(MB)与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痉挛(CAS)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等,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心肌桥合并冠脉痉挛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对比观察心肌桥及心肌桥合并冠脉痉挛患者的住院与门诊的不同用药情况,评估药物疗效及安全性,探讨MB及MB合并CAS的用药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8年8月因胸痛不适入住湘潭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经冠脉造影确诊存在心肌桥222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后纳入149例心肌桥患者分两组,研究组为存在静息性心绞痛特点且具备以下一项:1、冠脉造影时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200ug)后三支主要冠脉的任意一支直径增大50%。2、运动平板反向阳性3、胸痛发作时一过性ST段抬高。不符合上述特征为对照组。共收集到研究组56例,对照组93例。将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等进行比较,分别比较两组各项危险因素。此外,对比观察研究组和对照组住院与门诊用药情况:研究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服用CCB,对照组住院期间首先均服用BB,BB无效者改BB+CCB治疗;研究组门诊用药存在三种情况:1、长期服用钙通道阻滞剂(CCB组);2、门诊改用β受体阻滞剂(BB组);3、停药。对照组的门诊用药存在三种情况:1、长期服药β受体阻滞剂(BB组);2、β受体阻滞剂与钙通道阻滞剂合用(BB+CCB组);3、停药。根据相关分组资料1.比较住院期间研究组和对照组组间治疗有效性2.比较门诊期间研究组的组内用药比例、有效性和再入院率3.比较研究组住院期间与门诊用药有效性。4.由于对照组门诊失访病人及停止服药病人过多,造成药物疗效比较无意义,未进行进一步药物疗效研究。结果:1.心肌桥分布于左前降支近端2例(1.3%),前降支中段144例(96.6%),前降支远端3例(2.1%)。2.研究组的吸烟率(41.1%)显著高于对照组(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心肌桥狭窄程度均值(47±13)%较对照组(41±16)%更为严重。研究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CRP)均值(4.42±6.71)较对照组(0.98±1.32)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6.46±7.80%)较对照组(62.75±9.38%)的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1.10±0.29)的水平较对照组(1.25±0.44)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吸烟、肌桥狭窄程度和超敏C反应蛋白是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4.住院期间研究组总有效率(94.6%)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6.8%)无明显差异(P>0.05)。门诊随访治疗期间研究组CCB亚组总有效率(92.0%)高于BB亚组总有效率(6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再入院率CCB亚组(4.0%)明显小于BB亚组(3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期间服用CCB总有效率(94.6%)与门诊研究组患者服用BB的总有效率(60.0%)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5.研究组中有2例不良事件,1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例晕厥,对照组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1.吸烟、CRP、壁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可能与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痉挛的风险相关。2.心肌桥合并冠脉痉挛患者倾向于使用钙通道阻滞剂,且需注意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