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制定,进一步稳固并推进了“坚持以人文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对我国教育事业稳步、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民族”、“贫困地区”、“农村”这一特殊地域视野下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牵系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及向心力,更关系着国家命脉的兴衰成败。新课改春风的徐来,牵引着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顺应时代的召唤,与时俱进。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对象,如何有效地迎着新课改深入推进的态势乘势而上,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得到充分展现,达成真正意义上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人翁角色是当下亟待探究的问题。根据调查发现,该特殊地域环境下学校推进新课改进程中学生参与性情况仍然呈现出诸多问题:如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够充分、参与方式较为单一、参与内容相对受限、参与效果收效不足等。本文认为,此类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削弱了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并在对该区域现前教育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现状、问题及隐藏于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与反思后,采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学生参与的路径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科学、合理、有效的操作策略,意在为该区域乃至全国广大民族地区推进学生参与性研究提供有益借鉴。理论研究部分,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生参与的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改理念,明确了“学生参与”的内涵及其研究价值。实证研究部分,以龙胜县为例,借助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等研究方式,对目前该县小学新课改中学生参与的现状作了调查并进行深入的成因分析,采用F检验、T检验对“民族”、“性别”、“年级”分别进行分析,发现“民族”、“性别”对学生参与情况的影响不显著,“年级”则对学生参与情况存在影响,随后梳理出教师方面的原因、学生方面的原因、教材方面的原因、环境方面的原因这四部分主要原因。教师层面:教师匮乏提问技巧、课堂组织形式缺少实质性、教师回应方式笼统单调、教学风格缺乏独特性与多样性。学生层面:智力因素内部的协调性欠缺、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配合度不够。教材层面:教材的呈现方式传统化、教材内容的适切性不足、教材的弹性幅度偏小。环境层面:相对老式化的师生关系理念、多以中大型为主的班级规模、秧田式的座位格局及育人氛围淡薄的教室布置。最后,本文提出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新课改中学生参与的有效策略,从内外因着手共促参与最大实效性:1、内部因素—建构学生参与的有效机制。首先,构筑参与教学的学生观(学生享有参与教学内容的抉择权、学生享有参与教学方式的规划权、学生享有参与教学过程的操控权、学生享有参与教学评价的发言权);其次,拓宽学生多维参与方式(以情意为维度的参与、以活动形式为维度的参与、以教学环节为维度的参与);再次,厚实学生参与根基(拥有广博的知识参与基垫、塑造自觉主动的参与习惯、培养高度的参与责任感、提升多方位的参与能力)。2、外部因素—构建学生参与的外围机制。首先,转变教师的传统参与观(教学内容的依附者至创设者、教学过程的执行者至引导者、教学评价的权威者至推进者、教学活动的实践者至研究者);其次,建立适切性的校本教材;再次,创设参与性的学习环境(相倚相促的师生关系、内隐启发式的班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