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业单位是为了公益目的,主要由国家创办并由财政供养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等非生产性活动的非营利机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在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如事业单位地位和功能的政治化与非经济化、事业单位机构和管理的行政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的非社会化、事业单位经费的财政供给化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事业单位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职能定位、财务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改革的目标模式不够清晰、步骤设计不够周全,再加上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改革仍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各方面体制改革尤其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在为事业单位改革创造了良好氛围的同时,也使得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变得更加紧迫和突出。继续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应以政事分开为原则、以社会化为方向、以建立现代事业制度为目标。首先,实现政事职能、政事机构编制和政事管理的分开;其次,实现投资主体和服务对象的社会化、经营管理的市场化、运行发展的产业化;最后,实现事业单位科学的分类制度、明晰的产权制度、完善的人事制度和合理的分配制度,建立现代事业制度。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改革过程中要注意系统性和适度性。科研事业单位的改革不仅仅是科技型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的发展问题,以及我国各个行业的技术进步问题。本文以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例,阐述了我国科技事业单位改制的种种问题。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事业单位的概念和事业单位改革的内涵,介绍本项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第三部分通过回顾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发展,总结改革的主要成绩,查找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改革运行规律,寻找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公益事业管理变革对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启示和借鉴。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杭州水处理中心体制改革的具体情况,为科技型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案例。第五部分以水处理中心展开,建立其转制模式。最后,对于事业单位改革,尤其是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