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可穿戴智能看护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babyto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可穿戴产品的大量出现,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进入物联时代,许多儿童产品也加入到互联网的队伍中来。自2015年10月开放二胎政策,父母对于看护儿童的负担变重了,许多家长为了能够有效看护儿童,选择购买儿童可穿戴产品,而市面上大多数儿童可穿戴产品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儿童阶段性成长过程中的认知意识和行为发展特点,也没有结合相应环境,想当然地将产品的各方面功能信息强加给儿童和家长。以至于产品出现功能冗杂、安全度低、产品与环境较难融入等问题,使得家长对于儿童的看护问题并没能有效解决,反而因为产品的设计疏漏和质量不过关在某些程度上增加了儿童出现意外事故的机率。文章是整合已有的儿童智能可穿戴设备和现有的“报警”系统环境,改良并设计出一套适合儿童使用也能使家长满意并且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儿童可穿戴智能看护系统。本课题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大概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目的以及本课题的创新点并结合国内外的可穿戴产品和儿童警报系统分析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现有的可穿戴及儿童可穿戴产品调研分析提出儿童可穿戴产品存在的包括功能、材质、技术等问题和急需解决的诸如与环境相结合方面的问题。对儿童以及家长的调研以及场景代入等方法对直接用户“儿童”认知行为发展、动作行为发展以及性别认知发展及系统性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对看护模式及看护问题进行界定。第三部分结合美国的儿童预警、警戒系统:“亚当警报”“安珀警戒”以及我国的“CCSER儿童失踪预警平台”对儿童与家长所在环境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对智能看护系统的构成要素、结构及内容进行分析,分对商场、超市、游乐场、医院等公共环境进行总结分析,以做出最适合儿童及家长使用方式及状态的设计。第四部分通过前面几部分的分析总结提出“儿童可穿戴智能看护系统”的设计原则,具体内容分别针对儿童、家长、环境系统展开,提出了针对儿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针对家长的移动APP以及环境系统三者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原则。第五部分即为儿童可穿戴看护系统的整体搭建,具体阐述了系统的构架及每个要素的相关信息和呈现效果,在可穿戴智能产品层面,结合现有儿童可穿戴产品的功能、技术、材质等要素,得出儿童偏爱的产品造型、色彩以及其他要素信息,对可穿戴产品的外观、材质及使用状态进行界定;在智能移动端层面,总结出产品关键的功能诉求和使用便捷性,设计出在环境系统中针对儿童走失后可第一时间查找儿童所在位置并通过预警平台发动周围人协助寻找儿童的移动端App。最后一部分作为总结与展望一方面对本课题研究内容出现的问题、不足及预期成果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对儿童可穿戴智能看护系统的后续发展与完善做出一定的展望。
其他文献
复式断面丁坝是常见的航道整治建筑物。通过室内水槽试验开展非淹没复式断面丁坝流速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表层合流速高速区主要出现在一级丁坝坝头下游外侧,二级丁坝
目的:研究康艾注射液辅助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效果,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90例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随机分为
自1996年以来,柳州市经济发展相继进入类似发展经济学所说的起飞、加快和提升时期。相应地也体现在国税收入总量不断增长。2010年国税收入达到124.66亿元,占广西全区国税收入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逐步走向多元化及市场化,环保设施运营效率逐步提高,体制和产权改革陆续展开,投资多元化的局面初步形成,一批环保型企业在竞争中
文章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通过两个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上市公司股东和高层管理者之间的博弈,说明在不同的监督和激励下,各个主体的选择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并指
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一部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是制造业服务化的必然产物,不仅要依赖制造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制造业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价值认知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态度的差异,分析不同群体对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认知差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旅游者、当地居民和当地政府调
近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口文化素质和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儿童学习困难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儿童精神病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作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不同
我国法律史的传统研究一直重视官方正史记载和法其的分析,而从民间视角对传统社会的法律文化研究一直较为匿乏。本文以法学的视角重新解读《水浒传》中一段脍炙人口的“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