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动态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 0 d、7 d、28 d、35 d、63 d小鼠脾脏和骨髓树突状细胞(DCs)数量与免疫功能的变化,并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小鼠DCs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旨在为丰富日本血吸虫感染免疫的理论提供新资料。方法:分别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不同感染阶段血清中IFN-γ、IL-12、IL-10、IL-4的表达水平、小鼠脾脏及骨髓中总DCs及成熟DCs比例的动态变化;在小鼠脾脏DCs数量明显变化的两个时间点分选脾脏DCs,进行全基因组芯片检测;通过体外试验,用50 pg/ml日本血吸虫可溶性成虫抗原(SAW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分别与培养DCs共孵育后,经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分子MHC-和CD86的变化,qPCR法检测DCs中IL-10、IL-12、DC-SIGN、NF-κB P65、MEK1、CD86 和 CD83 的表达水平;采用 CCK-8 试剂盒检测经SAWA、SEA抗原分别处理过的DCs对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然后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与上述抗原刺激DCs共培养脾细胞、血吸虫感染后0 d、28d、63 d小鼠脾细胞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占CD4~+CD25~+T细胞的比例;最后分别用抗IL-10抗体和抗TGF-β抗体封闭DCs,并观察这些DCs诱导调节性T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各组间数据的差异,设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1.日本血吸虫感染0-63 d的过程中,小鼠血清中IL-12、IL-10、IL-4的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而IFN-γ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感染小鼠脾脏和骨髓中总DCs与CD3e-细胞的比例先增加后降低,而成熟DCs与总DCs的比例先降低后升高。2.与正常小鼠DCs比较,在血吸虫感染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感染小鼠脾脏DCs中既有特异性的差异表达基因也有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细胞因子、抗原提呈分子、共刺激分子、受体分子等相关。3.体外试验显示,SEA可上调小鼠DCs表达MHC-Ⅱ、CD86、IL-12和IL-10,但下调DC-SIGN分子的表达,并可诱导DCs抑制脾细胞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而SAWA可下调小鼠DCs表达MHC-Ⅱ、CD86和DC-SIGN,但对其IL-12和IL-10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对DCs调节脾细胞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亦无明显影响。SAWA和SEA均能激活DCs的转录因子NF-κB P65和MEK1,当加入NF-κB 抑制剂或MEK1/2抑制剂后,DCs表面分子CD86和CD83的表达水平降低;抗TGF-β抗体可通过封闭DCs抑制脾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而抗IL-10抗体的封闭作用不明显。4.体内实验显示,感染血吸虫后0 d、28 d、63 d小鼠DCs的NF-κB和MEK1呈激活状态,DC-SIGN分子的表达水平降低;感染28 d小鼠脾调节性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而感染63 d小鼠脾调节性T淋巴细胞比例降低。结论:1.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过程中,Th1型和Th2型免疫应答同时存在,两类细胞因子综合作用后,免疫反应由较强的Th1型应答逐渐向较强的Th2型应答偏倚。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第28 d和第63 d小鼠的DCs呈现不同的免疫功能,与总DCs的数量和是否成熟相关,推测血吸虫可能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数量和成熟发挥对宿主的免疫调节作用。2.急性感染期或慢性感染期小鼠的DCs中分别表达各自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而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在急性和慢性感染期均有表达,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作用较为复杂。通过对小鼠DCs差异表达基因的解析结果推测,血吸虫可能通过调节宿主DCs的细胞因子、抗原提呈分子、共刺激分子、受体分子、凋亡因子等发挥免疫调节作用。3.SAWA能抑制感染小鼠DCs的成熟,而SEA则促进其成熟。推测日本血吸虫在感染宿主的过程中,可通过不同抗原调控宿主DCs的成熟发挥免疫调节作用;SEA 通过上调或下调小鼠 DCs 的 IL-12、IL-10、DC-SIGN、NF-κB、MEK1/2等分子的表达,以及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而SAWA可通过上调或下调小鼠DCs的DC-SIGN和NF-κB,以及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发挥免疫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