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度动词“隔”及“每隔”式的认知考察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z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隔”式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广泛使用的特殊歧义句式,关于该句式歧义的表现规律及产生的根因学界还未形成系统结论,另外也尚未有人关注到句式中动词“隔”的特殊性及其对”每隔”式表义的影响。本文拟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动词“隔”的语义特征进行细致分析,并从量范畴认知层面考察”每隔”式的歧义表现规律和产生的根本动因。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导入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框定论文的研究范围和对象,介绍本文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结合共时和历时考察,从词法层面对动词“隔”的语义源流和发展进行梳理。从历时的角度考察“隔”语义的分流过程,原始动词义隔1(隔断义)与其后分化出的“隔2(量度义)”在历史演变中相互竞争,是致使“隔”语义复杂产生歧义的历时原因;从共时角度探讨由于“隔”语义复杂性和词汇化过程中的指称化现象共同导致的词法歧义;并对现代汉语中“隔”的特殊句法语义属性进行分析,得出“现代汉语中的‘隔’具有特殊的[+量度]语义特征,无法归入以往任何一类动词”的结论。
  第三章从动词“隔”的多义引申到“每隔”式表义的歧解现象,论文首先将“每隔”式的歧解界定为词法、句法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提出“每隔”式的歧解归根结底是认知模式的改变。其次,运用认知和意象图式相关理论,归纳出”每隔”式表义的两类原型图式,并从空间范畴和时间范畴两个维度详细分析了这两类图式的句式演绎,尝试揭示”每隔”式的歧义形成的根因和规律。
  第四章主要是对”每隔”式各句法成分的考察。通过分析构成“每隔”式各句法成分的性质特点,分别讨论了动词、量词、数词及语用因素对“每隔”式表义的影响。
  第五章是结语部分。主要对本论文所探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说明论文的价值所在,同时指出今后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阅读是人类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阅读不仅是一种意义提炼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同时是与阅读对象的一种对话过程。因而历来为各领域学者所重视,对阅读的定义、阅读过程、阅读能力都有不断深入的研究。在对阅读能力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逻辑思维在阅读中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深入研究阅读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关系以及逻辑思维是如何在阅读过程中起作用的。  本文试图以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考试阅读为例,选择了两个
学位
本文旨在对明代福建兴化府作家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和研究。首先,笔者通过对各种地方文献资料的查阅,查找出有作品传世的明代福建兴化府作家共639人,并根据有关资料,分别为其撰写了“作家小传”。其次,笔者检阅了这些作家存世的诗文别集,为其中35位作家的40余部别集撰写了“诗文别集叙录”。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兴化府各个时期相对较有影响且有作品传世的30余位作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从文学水平及影响
学位
期刊
本文以明代桐城作家为研究对象,旨在对明代桐城籍作家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桐城,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桐城文学更是明代安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代文学中,桐城出现了清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桐城派”。“桐城派”的辉煌成就,是建立在整个有明一代桐城文学孕育的源流基础上,更是明代桐城文学深厚的历史沉淀和众多文人的努力积累而成的。学术界更多的是关注“桐城派”的研究,对明代桐城作家
学位
台州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文化故地。群山叠翠,襟江带海,有北雁荡、天台、括苍山横亘其间,永宁、永安、始丰三水汇经椒江、灵江,注入东海,奇山异水,风光旖旎,秀丽多姿。本论文题目为《明代台州府作家研究》,以明代台州作家为主要研究考察对象,希望通过对该地域内的作家生平、籍贯、仕宦、著述、交游、卒年以及文学风貌等情况的研究与考察,勾勒出明代文学大范围影响下将近300年的台州文学发展的总
学位
本文以明代湖州府作家为研究和考察对象。  湖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代有贤人,史不绝书,而明代湖州府诗人尤不可小觑。但是目前关于湖州府地域研究的文章屈指可数,程度不深,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凌濛初、茅坤等单个大家之上,所以本论文以文献资料为基础,以作家文献资料的考察与整理为重点,考论结合,尽可能全面搜集、发掘明代湖州府作家,以期能够全面反映明代湖州府的整体风貌。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检索,发现明代湖州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