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合同法从出台之日起,就陷入无数人的激烈讨论当中,劳动合同法到底是“工人的权利保障书”,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有的专家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劳动者保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从此开始走上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不再以牺牲工人幸福为代价,而是利用资本、技术等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有一部分专家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由于结构单一、位处经济链的末端,企业利润薄弱,盲目提高企业用工成本必将导致大量的企业倒闭,危及到整体经济发展。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更是将劳动合同法陷入水深火热当中。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过后,劳动合同法将何去何从,劳动合同法到底是“生不逢时”还是“先天不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基于上述理由,笔者将本文分为六个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首先从劳动合同法出台的背景以及研究目标选取的理由开始说起,劳动合同法是在2007年6月制定,当时的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经济整体情况向好,但是当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即2008年1月1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集中显现,美国的大型投资银行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相继倒闭,通过经济全球化的传导效应,逐渐影响到全世界实体经济的运行。我国虽然金融体制还未完全开放,金融机构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太大,但受到海外市场大幅度萎缩的影响,中国实体行业的影响在此时已经逐渐凸显,同时由于东南沿海中小企业由于对生产成本反应敏感,且多数这一类型中小企业为外贸订单企业,因此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较大,因此选取该类型企业对研究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效果有明显的优势。 文章的第二部分笔者将详细分析了东南沿海中小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容易遇到的主要困难,在日常生产过程中,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流量小、技术力量薄弱、管理能力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等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必须依靠降低劳动成本等方式,来获得相对微薄的利润,从而充分论证了为何中小企业会对劳动合同法如此敏感,这也进一步验证选取该类型企业为研究目标的原因。该部分的第二节,笔者重点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在中小企业中的遭受的各种类型的实施困境,并列举了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可能采取的逃避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做法。在分析完劳动合同法对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之处,以及中小企业采用逃避劳动合同法的做法之后,就必然要分析到底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生产有何影响,劳动合同法对政府、企业、工人三方的影响究竟如何?并且政府、企业、工人三方在劳动合同法框架内,究竟是如何反应的?是如何处理与另外两方的关系的? 文章的第三部分,笔者针对劳动合同法上述的实施困境,对政府、企业、工人三方基于劳动合同法框架内的非合作博弈,从博弈论以及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角度详细论证了,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一方面会促成产业升级,另外一方面由于地方经济的需求,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与企业的逐利本性,劳动合同法出现实施困境的必然性以及原因。其中不仅有经济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特点,也有劳动合同法规定不合理之处,对于法律不合理之处,应当着重于落实到法律配套制度的完善,而不应当简单地归咎于法律“生不逢时”,这种行为会对法律权威会造成一种损害。 文章的第四部分,笔者针对上述困境的分析,笔者集中探讨了劳动合同法立法意义以及国际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趋势,从而确定一个问题:是否实际生活中出现大量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情形,中国就不需要劳动合同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笔者在此部分中论述到,劳动合同法对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以及劳动用工环境、居民生活幸福指数都是有着重要的影响,即使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应当采取措施来遏制相应的违法情形。劳动合同法对提高居民整体收入,稳定社会,加强对工人劳动保障来说,有着巨大的作用。此外国际劳动者保护的趋势也表明劳动合同法对我国工人权益的保护,相比于目前国外的标准,还是相对落后的,因此劳动合同法对工人的保护是急需的。 文章的第五部分就落实到劳动合同法的解困之道了。笔者认为应当考虑在东南沿海中小企业中构建起新型的劳动关系,首先在签订合同之前,应当通过完全的市场信息,让工人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决定自身是否参与劳动市场,从而决定市场供给;其次由于工会目前是一种立法强势,但执法弱势的情况,因此笔者认为应当以政府的直接参与来带动整个劳动关系的平衡,因此,在劳动合同签订之后,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应当采取切实的措施,诸如建立劳动保障金制度、拨付专项资金建立劳动培训制度、降低司法、行政救济门槛等方式来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从而提升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力以及对工人的保护力度,让劳动合同法长上“牙齿”。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为结语。集中总结全文对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论述,总结劳动合同法对现实生活的意义,论述我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则必须展现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利的坚定决心。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发展才能真正从单一的,粗放式的,依靠低劳动力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过渡到多元式,集约型发展,依靠资本优势以及技术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在保证劳动合同法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同时,实现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及经济的整体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