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工作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论证了内涵的存在性。主要做法是分析了Alston和Wittgenstein对内涵存在做出的正面论证,其中前者认为表达式是否有内涵在概念的顺序上优先于它们的同义性问题,而后者从日常语言活动的讨论中肯定了预设经验命题这类内涵实体的必要性;进而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辩护了鞠实儿[2004]“性质存在论证”的前提——主体在其把握的论域内能够确定概念的外延;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如果承认人们有使用语言的能力,就必须在一定的生活形式将“性质”、“命题”这类内涵实体预设下来,即表达式的内涵是存在的。为了澄清“内涵”这一概念以展开对内涵存在性的讨论,本文从Frege对表达式的指称和含义的基本区分开始,分析了三种攻击Frege含义理论的论证,进而指出Kripke和Perry的论证并未对内涵的存在性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同时,本文从两个角度分析了Quine的理论否认内涵存在的怀疑论论证:首先,我们通过Greimann的论证揭示了Quine的个体化原则和“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这一口号存在的问题;其次,我们也揭示了Quine的自然化认识论以及主张否认表达式有内涵的刺激意义理论存在的困难。第二,论证了二维语义理论描述表达式内涵的合理性。本文总结了五种描述内涵的方法。我们以它们对“内涵语境下的替换失效”、“内涵等同的粗粒度刻画”等语义难题的解释作为评判标准,并考察它们是否满足了认识论上的要求——“是描述性地展示表达式的内涵还是任意指派表达式的内涵”,“是否同时描述了表达式的认识论内涵和模态内涵”,最后本文得出结论:采用二维语义理论即描述了表达式的认识论内涵又描述了表达式的模态内涵,是最符合直觉的一种方案。另一方面,我们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出发对各种内涵逻辑系统进行了分类。为了进一步地解释各种内涵的描述方法,本文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重点介绍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内涵逻辑系统——它们分别对应着三种描述内涵的方法。我们从二维语义理论对内涵的描述出发,指出了这些系统所面对的一些问题,出于哲学和逻辑上的考虑本文最终选择了Zalta在抽象对象理论中所使用的技术手段来描述表达式的内涵,因为他的系统以性质的编码和例示为核心的描述性地揭示了表达式的认识论内涵,这是其他内涵逻辑系统所不能比拟的。第三,阐述了如何使用Zalta的逻辑手段描述表达式的认识论内涵和模态内涵。通过比较抽象对象理论和二维语义理论,本文也指出了Zalta内涵逻辑系统的缺陷在于不能描述表达式的模态内涵。无论是对于虚构事实中的抽象对象,还是对于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实中的一般对象,揭示表达式的模态内涵能够帮助人们固定讨论的对象以考察它们的反事实情况。即使一个抽象对象编码了一个新的性质,人们一般也不认为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抽象对象。同样地,即使一个抽象对象丧失了一个原有的性质,人们一般也不认为这个抽象对象消失了。因此,本文强调了揭示表达式的模态内涵对于语义解释的必要性,并认为Kripke和Lewis等提出的可能世界语义的许多合理内容应该被保留下来。为了利用Zalta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同时描述表达式的认识论内涵和模态内涵,本文修正了Zalta的可能世界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