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聚散灵敏度与融像性聚散的相关性,同时了解被检者聚散适应量值在此相关性中的作用,为临床上功能性双眼视觉异常的诊断提供更直接、更有意义的指标。方法随机选取50名20-28周岁在校近视大学生,应用电脑验光仪和综合验光仪行规范主觉验光后,在被检者屈光不正全矫的基础上利用FVG法测量被检者的视近隐斜量值,随后分别进行聚散灵敏度检测和融像性聚散检测,最后测量其经过两种检测后的棱镜适应量值,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聚散灵敏度检测数据与融像性聚散检测数据的相关性,同时确定被检者棱镜适应量值与此相关性的关系。结果1.视近隐斜偏高组(>6△EXO)和视近隐斜正常组(0-6△EXO)的聚散灵敏度检测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t=-0.552,P=0.033),并且BI方向和BO方向的恢复点数值也都存在显著性差异(t=0.115,P=0.023;t=-0.146,P=0.031)。2.运用Spearman rank相关分析法发现被检者BI方向的模糊点和破裂点与聚散灵敏度无相关性(r=0.215, P=0.253; r=0.336, P=0.07),而恢复点与其聚散灵敏度检测结果存在相关性(r=0.445,P=0.014)。3.高度近视组(>-6.00D)和低度近视组(<-6.00D)的BI方向的恢复点数值和聚散灵敏度的数值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t=-0.521, P=0.610;t=-1.081, P=0.300)。4.运用方差分析的检验方法研究发现,分别测量被检者在通过聚散灵敏度检测和融像性聚散检测后的四点的棱镜适应量值,发现四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F=6.294,P=0.325)。5.融像性聚散检测达标组与非达标组的棱镜适应量值无显著性差异(P=0.354);聚散灵敏度检测达标组与非达标组的棱镜适应量值也无显著性差异(P=0.482)。结论可以通过被检者的恢复点数值推测其聚散灵敏度数值是否异常,可使融像性聚散检测中的恢复点数值得到充分的使用,从而减少了专项的聚散灵敏度检查,使双眼视觉异常的诊断更为简便、直接,同时确定被检者的棱镜适应量值与两种检测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并无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