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雅各布(Jane·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里谈到"城市的基本特性是人的活动",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往往成为人群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互动的重要场所,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健康效益。步行是人类作为直立人的本能,也是居民日常出行的基本交通方式。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居民经常性的出行目的地,其步行可达性体现了空间的公共性与服务效能。目前,公共开放空间步行可达性逐步成为城市可步行性的重要评价要素,而步行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却是复杂多样的。总结前人对可达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进一步提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步行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即“人的需求”、“公共开放空间吸引力”与“出行成本”。路网密度作为“出行成本”因素的重要因子,对公共开放空间步行可达性有着重要影响,而当前国内在此方面的定量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采用网络分析法,以深圳市南山区公共开放空间周边800m步行范围为基本研究单元量化评价南山区公共开放空间步行可达性与路网密度,继而分析二者的关联,并对当下我国路网密度现状与改善路网密度以优化公共开放空间步行可达性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其中,对二者的关联性分析包括相关性分析与匹配度分析两方面。在相关性分析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在匹配度分析时,先用Z-score标准化方法将路网密度值与步行可达值进行标准化,进而从总体均值比较与标准值差的绝对值两个维度探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路网密度并非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步行可达性的关键影响因素,而公共开放空间的供给与需求在空间上的匹配程度才是其步行可达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匹配度分析结果显示,南山区路网密度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步行可达性的匹配结果存在较大的背离(即路网密度高而步行可达性差、路网密度低而步行可达性好),且周边800m步行范围内路网密度低的公共开放空间占其总数的一半。由此结果推及深圳市乃至全国路网密度低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道路等级划分简化;二是住宅小区开发模式形成的“大街区、稀路网”的道路格局;三是当下城市更新对原有城市道路肌理的破坏。另外,随着城市的高密度发展,公共开放空间的立体化将成为趋势,其使用路径也将多样化。在这种背景下,指标化的城市规划在立体层面将失去指导意义,规划者也将面对公共开放空间立体化后对其使用率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