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茱萸为芸香科(Rutaceae)植物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E.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吴茱萸E.rutaecarpa Benth.(Juss)var.bodinieri(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吴茱萸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辛、苦、热,属肝、脾、胃、肾经。能降逆止呕,驱散风寒,是临床温中止痛的必备良药。吴茱萸易耗伤肝血,历代文献记载其有小毒,现在临床应用中也可见吴茱萸不良反应的记录,报道文献中对其毒性的研究早有记载,且多以肝毒性研究为主。课题组前期实验表明: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具有肝毒性,并筛选得到了5个潜在的肝毒性成分,其中包括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目前,关于两种成分在毒性剂量下的体内过程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其药代动力学对于探索吴茱萸肝毒性物质基础的体内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吴茱萸的潜在肝毒性成分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为研究对象,建立两种成分在吴茱萸药材中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及在血浆中两种成分的分析方法,研究吴茱萸致肝毒性后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的代谢动力学过程及血浆蛋白结合率,探讨两种生物碱的体内过程,也为临床合理运用吴茱萸药材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第一部分是吴茱萸中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经前期实验证明吴茱萸50%乙醇提取部位为吴茱萸的肝毒性作用部位,所以本实验采用50%乙醇回流提取吴茱萸,并运用HPLC法同时测定吴茱萸提取物中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两种生物碱分离度良好,响应高,在10~5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而且分析时间仅需要20min。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专一性好、灵敏度高,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考察结果均符合样品测定的相关要求。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二氢吴茱萸新碱含量为(149.83±2.79)μg/g,吴茱萸新碱的含量为(462.53±0.89)μg/g。第二部分利用UPLC-MS/MS技术建立大鼠血浆中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对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进行了优化,选择了回收率较高的乙酸乙酯萃取法。采用本文所建立的分析方法,两种生物碱及内标能得到很好的分离,且分析时间在5min以内。血浆中两种成分在0.1~250 n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与稳定性的RSD值均小于10%,并且两种成分的基质效应均在80%~120%之间,提取回收率也均在80%~120%之间。方法学考察结果证明该方法专一性好、灵敏度高,精密度、稳定性、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考察结果均符合生物样品测定的相关要求。第三部分是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的代谢动力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在体内被迅速吸收,血浆中的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0.54±0.10h、0.58±0.13h,平均峰浓度分别为36.38±9.89、22.07±8.34 ng/mL,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19.8±29.8、67.25±21.12 ng/mL.h。二者的半衰期分别为 2.80±0.61 h 和 3.49±0.74 h,经过约4个半衰期,血中残留量大幅降低。第四部分采用平衡透析法研究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经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稳定性和回收率均符合生物样品测定的相关要求。实验结果表明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在血浆中药物浓度为5~60μg·mL-1范围内,吴茱萸新碱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7.43±2.34)%,二氢吴茱萸新碱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9.53±1.32)%。以上研究成果为深入开展中药吴茱萸肝毒性的研究,以及加强临床用药安全,奠定了 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