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植物油脂和蛋白质来源,近三十年来中国花生总产量和消费量稳居世界首位,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中作用不可替代。然而,黄曲霉毒素污染是影响花生食品安全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花生品种抗性是降低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的迫切需要。花生荚壳是抵御黄曲霉菌侵染的第一道防线,但国内外尚未有效开展花生荚壳对黄曲霉菌侵染抗性的研究,限制了这一抗性的改良与应用。本研究通过对不同花生品种在实验室条件下接种黄曲霉菌,首次建立了花生荚壳对黄曲霉菌侵染抗性的鉴定方法,进而对中国、国际半干旱研究所(ICRISAT)和美国花生微核心种质进行了荚壳抗性的鉴定,发掘出了抗性种质。同时,利用新开发的SSR和SNP分子标记对中国花生微微核心种质进行了荚壳抗性的关联分析,获得了与抗性显著关联的位点。1.通过花生荚果接种对比试验观察,首次将花生荚果(壳)受黄曲霉菌侵染程度划分为1~9级,并确立了荚果感染指数的计算方法。选取代表性花生品种J11、徐花13、中花6号和中花12进行实验室接种黄曲霉菌,比较品种间病情动态变化及差异,经综合分析确立了荚壳抗性鉴定的最合适接种浓度为2×10~6孢子/mL、最合适培养时间为7天。经遗传多样性丰富的花生材料接种验证,该方法可有效区分不同花生品种的抗性差异,为花生荚壳黄曲霉侵染抗性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2.利用所建立的荚壳抗性鉴定方法,对99份中国花生微微核心种质进行了三轮抗性鉴定。根据鉴定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Zh.h1837、Zh.h2339、Zh.h2359、Zh.h4712和Zh.h6180等5份种质材料的荚壳抗性相对较强,而且稳定。以相同方法对ICRISAT和美国花生微核心种质进行接种鉴定,发现8份稳定表现为中抗以上的材料,分别为PI196635、PI494034、PI476432、PI494034、PI337406、PI268586、PI259851和PI296550。本研究是国际上对花生这一特殊性状的首次系统评价,所发掘出的13份稳定抗性种质为花生黄曲霉抗性遗传改良和荚壳抗性机理研究提供了特异材料。3.通过群体结构分析,利用SNP数据将群体分为2个亚群,并通过UPGMA进化树和主成分(PCA)分析得到验证。在此基础上,利用37152个SNP标记与抗性进行关联分析,检测到9个与荚壳抗性显著相关的SNP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为8.60%~31.95%,其中7个位点位于A03染色体上,在染色体片段上分布较为集中,表明该片段对荚壳抗性的表型分化具有显著影响。此外,A04和B02染色体上各检测到1个与抗性显著关联的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分别为23.71%和22.51%。此外,通过554个SSR标记与3个环境下抗性鉴定数据的平均值进行关联分析,共检测到3个与荚壳抗性显著关联的标记位点,其中SSR标记AGGS1483和Ai124P23标记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较高,分别为6.54%和6.82%,且都位于A03染色体上。SNP和SSR关联位点的发现对于花生荚壳黄曲霉菌侵染抗性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