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是中国企业新的开创时期。中国工业经济发展逐渐从企业数量和种类的增加逐渐转向以国家宏观政策和企业微观管理制度的变革上来。近代企业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和管理体制上的民主化是集近代化特征与一身的重要实体性标志,可以说其变迁过程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个缩影。已经开埠的城市中,外资企业、官办企业、官督商办企业、官商合办和商办企业种类繁多,近代工业的基础比较稳固,从资金来源和管理方式上看呈多元化发展。辛亥革命之后,位于中国腹地,近代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企业起步较晚的山西,传统封闭的经济格局被打破,“洋货”逐渐在太原兴盛发展起来。太原出现了多家经营洋货的本地店铺和外地洋行的办事处,开化寺一带逐渐形成具有近代化特征的商业区。近代商业的巨额利润也引起了阎锡山的关注,为振兴山西经济以备不时之需,山西省政府着手兴办一系列对外贸易机构。最早的五交化商业,源自自产自销的手工作坊。伴随蒸汽机的发明,大机器的生产、煤炭能源的驱动和劳动效率的提高,传统的五交化行业打破原有的手工作坊模式,随着近代化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一个新兴行业。在这种情况下,斌记五金行自1927年成立;1933年由政府投资重组更名为斌记商行;1936年成为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董事会下设机构;因战争原因1937年斌记商行停业;1946年筹备复业,于第二年在山西经济管理局正式备案更名为斌记有限公司,同年重新归入山西全省民营事业董事会;1949年停业后全部资产被太原军管局接收。从一个简单只是经营五金店的小商行,经历了近三十年风风雨雨之后,斌记商行逐渐发展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有限公司,成为山西省政府经济控制的对外贸易组织机构之一。斌记商行作为一家以政府为主导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成立于盛极一时的晋商的发源地山西。在受到技术变革带来的西方近代工业企业管理体系的影响的同时,还在某些方面存留晋商的影子,因此其管理体制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二元性特征。企业因产权和组织机构的变化,使企业经营从省营向省有转变,企业责任从无限向有限过渡,企业收益也从传统的家族利益最大化逐渐向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变迁,人员聘用也逐渐摆脱多重亲缘的地缘关系,注重员工素质、技能与岗位的匹配。通过制定薪酬等级制度、多样化销售方式、建立自营仓储运输体系等经营管理策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在山西地区五金行业的对外贸易的垄断性经营。本文以斌记商行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以山西省档案馆、太原市档案馆和天津省档案馆所保存的斌记商行相关文献史料为主。从企业投资主体、内部组织结构,人员聘用管理原则、经营管理模式及斌记商行实际参与山西省公营事业董事会筹建风陵渡棉花打包机厂、引进棉花打包机技术设备的具体案例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微观角度厘清民国时期山西对外贸易企业在传统与现代交替过程不同于沿海沿江等发达地区的企业近代化特征。从宏观层面透视出民国时期中国本土企业管理体制对技术进步的适应性,并不是按照西方轨迹完成的,而是在继承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现代管理体制诸因素不断融入的过程,对现代化程度较低的内地而言,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更多体现为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的各要素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修正。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斌记商行在近三十年的变化发展中,无论是从企业名称亦或是企业性质上,“斌记商行”都不能完全代替斌记五金行和斌记有限公司。通过对现存史料的整理发现,斌记商行自身或与其有贸易往来的企业除在签订合同与重大事件的往来函件中,会区分斌记五金行、斌记商行和斌记有限公司外,大部分情况下,均惯用“斌记商行”进行替代。本文遵照史料文献习惯,除特别需要时对其区分界定外,文中一般论述将以“斌记商行”作为统一称谓,这也是本文命名为斌记商行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