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伯鹰的书法及其书学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jr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的书坛,其风气基本延续了清末的老路,以清代遗民书家对碑派的继承创造为终结。20世纪30年代之后,书法历经清末碑风余韵,渐渐走出低迷徘徊,出现一批有着全新的认知眼光的书法家集群,走出了一条复归二王一脉的帖学道路,同时又自觉吸收碑学的养分,形成了碑帖融合的帖学新派。此一集群以沈尹默为核心,辐射全国诸多文人书家,他们大都是有着极高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学者、文化精英,有着扎实的传统学问根基,又具有先进超前的新文化意识,属“学者型书家”。他们对“碑”、“帖”问题产生了认识上的自觉,将书法视野从碑学的迷惘中解放出来,吸取前人经验教训,重新审视经典,明辨碑帖,能够充分认识到传统帖学的价值,也能够宽容接纳清代以来蔚为壮观的碑学现象。他们主张碑帖兼学,取二者之长以丰富自己的艺术面貌,以开放的态度兼容并取,以碑补帖,以帖养碑,由此形成的艺术思潮和新型格局使晚清以来一度低迷徘徊的书坛呈现出复兴的生机,将书法推向新一轮的历史高度。潘伯鹰即是这一流派的中坚力量,其才华与艺术水准都是流派中的佼佼者。潘伯鹰的书法艺术面目清秀,技法纯熟,书风与其书学主张一致,是复兴传统帖学正统,回归晋唐的典型代表。他的成就和影响,与沈尹默相辅相成、互相辉映,恰似元代书史之有赵孟頫和鲜于枢。对于近代书法史上这样一位典型而重要的人物,探讨其书法艺术、梳理其书学思想,对近代书法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潘伯鹰的书法风格和潘伯鹰的书学思想入手,以期从书法角度对其进行客观评述与立体分析,并进而揭示其对书学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本文的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潘伯鹰及其书学背景”。本章主要介绍了潘伯鹰个人的基本情况和他所处的文化背景。潘伯鹰师承经史名儒吴闿生和著名学者、诗人章士钊,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潘伯鹰所处的时代是20世纪新文化崛起的时代,立足于传统文化秩序的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酵并蓬勃发展。第二部分为“潘伯鹰的书法艺术”。本章主要对潘伯鹰的习书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对其书法风格进行了总结评述。潘伯鹰取法二王一系,并深受褚遂良、孙过庭、赵孟頫等人的影响,专研经典法帖。其书法艺术呈现出遵循法度、清秀俊雅、格高境远的艺术面目。潘伯鹰对书法传统经典的把握以及他对帖学一脉的期待视野,是帖学新派得以复兴的关键所在。第三部分为“潘伯鹰的书学思想”。本章主要梳理了潘伯鹰的书学思想,包含其书法观与学书方法论。潘伯鹰有着鲜明的书法观念,包括:复归书法正统的古典主义,以法度为核心的书学追求,反对“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潘伯鹰还提出了以“笔法”为核心的学书系统论、“博观约取”、“碑帖兼学”等学书方法论。第四部分为“潘伯鹰对当代书法发展的意义”。本章在充分梳理潘伯鹰的书法、书学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潘伯鹰在书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本章以潘伯鹰为例,重点揭示了学养对于书法家的重要作用,并彰显出高雅文人圈对潘伯鹰的积极影响,进而揭示出艺术外环境对艺术本身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围绕“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针对课时少、内容多、涉及专业知识面广等问题,根据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岗位能力,借鉴CBE的教学模式,应用现代教学
期刊
邱望湘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作为作曲家,他一生编创歌曲百余首,为当时的新音乐文化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作为理论家,他编著了各
当今品牌的起落与竞争太快,太激烈,所以很多品牌的持久性都不是很高。本文从笔者自己的专业出发,以视觉基础系统设计的角度去研究视觉对于品牌的持久性的作用和影响。  品
“暴力美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末期的影评界,较为广泛的一种观点认为“暴力美学”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著名导演萨姆·佩金帕自编自导的西部片当中大量运用
我国的乡村酒店脱胎于80年代兴起的农家乐,在乡村旅游市场的引导下,乡村酒店发展迅速,可谓是乡村旅游发展当中重要的载体,它既承载了乡村游客对乡村生活的体验,又突出了乡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