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的书坛,其风气基本延续了清末的老路,以清代遗民书家对碑派的继承创造为终结。20世纪30年代之后,书法历经清末碑风余韵,渐渐走出低迷徘徊,出现一批有着全新的认知眼光的书法家集群,走出了一条复归二王一脉的帖学道路,同时又自觉吸收碑学的养分,形成了碑帖融合的帖学新派。此一集群以沈尹默为核心,辐射全国诸多文人书家,他们大都是有着极高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学者、文化精英,有着扎实的传统学问根基,又具有先进超前的新文化意识,属“学者型书家”。他们对“碑”、“帖”问题产生了认识上的自觉,将书法视野从碑学的迷惘中解放出来,吸取前人经验教训,重新审视经典,明辨碑帖,能够充分认识到传统帖学的价值,也能够宽容接纳清代以来蔚为壮观的碑学现象。他们主张碑帖兼学,取二者之长以丰富自己的艺术面貌,以开放的态度兼容并取,以碑补帖,以帖养碑,由此形成的艺术思潮和新型格局使晚清以来一度低迷徘徊的书坛呈现出复兴的生机,将书法推向新一轮的历史高度。潘伯鹰即是这一流派的中坚力量,其才华与艺术水准都是流派中的佼佼者。潘伯鹰的书法艺术面目清秀,技法纯熟,书风与其书学主张一致,是复兴传统帖学正统,回归晋唐的典型代表。他的成就和影响,与沈尹默相辅相成、互相辉映,恰似元代书史之有赵孟頫和鲜于枢。对于近代书法史上这样一位典型而重要的人物,探讨其书法艺术、梳理其书学思想,对近代书法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潘伯鹰的书法风格和潘伯鹰的书学思想入手,以期从书法角度对其进行客观评述与立体分析,并进而揭示其对书学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本文的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潘伯鹰及其书学背景”。本章主要介绍了潘伯鹰个人的基本情况和他所处的文化背景。潘伯鹰师承经史名儒吴闿生和著名学者、诗人章士钊,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潘伯鹰所处的时代是20世纪新文化崛起的时代,立足于传统文化秩序的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酵并蓬勃发展。第二部分为“潘伯鹰的书法艺术”。本章主要对潘伯鹰的习书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对其书法风格进行了总结评述。潘伯鹰取法二王一系,并深受褚遂良、孙过庭、赵孟頫等人的影响,专研经典法帖。其书法艺术呈现出遵循法度、清秀俊雅、格高境远的艺术面目。潘伯鹰对书法传统经典的把握以及他对帖学一脉的期待视野,是帖学新派得以复兴的关键所在。第三部分为“潘伯鹰的书学思想”。本章主要梳理了潘伯鹰的书学思想,包含其书法观与学书方法论。潘伯鹰有着鲜明的书法观念,包括:复归书法正统的古典主义,以法度为核心的书学追求,反对“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潘伯鹰还提出了以“笔法”为核心的学书系统论、“博观约取”、“碑帖兼学”等学书方法论。第四部分为“潘伯鹰对当代书法发展的意义”。本章在充分梳理潘伯鹰的书法、书学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潘伯鹰在书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本章以潘伯鹰为例,重点揭示了学养对于书法家的重要作用,并彰显出高雅文人圈对潘伯鹰的积极影响,进而揭示出艺术外环境对艺术本身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