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矩量法及其区域分解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12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防科技的发展和现代电磁工程应用需求的日益提升,各领域对电磁仿真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电大目标和复杂结构的仿真需求越来越大,使得电磁场精确模拟面临一个共性问题:计算资源需求越来越高、仿真时间越来越长。这一共性问题给计算电磁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电尺寸的持续增加,使得电磁场精确模拟所需的计算资源呈指数上升。与此同时,国内高性能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产超级计算机的迅速崛起为电磁仿真提供了硬件保障,给计算电磁学实现“精确、快速、高效”仿真复杂、精细、电大目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诚然,借助超级计算机可确保在不损失精度的前提下,将当前电磁算法的仿真能力提升数个量级,极大地扩展了电磁算法的仿真规模,并且加快了电磁仿真的速度,缩短了与电磁相关的武器装备和民用设备的研发周期。但是,如何充分地发挥国产超级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真正意义上实现国产超级计算平台电磁计算的“高性能”,仍然需要我们在并行优化和数值算法等层面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
  基于国产超级计算机的高性能电磁计算,是实现仿真复杂电大问题非常有效的手段,但不应该也不能成为我们唯一的依仗。这就需要我们在紧跟国家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战略需求的同时,在计算电磁学领域研究具有较高精度、普适性较强的数值算法。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实现电磁工程应用中电大复杂目标的精确电磁场数值模拟为研究目的。首先,在并行层面开展了并行矩量法的相关优化工作,为实现并行矩量法在国产超级计算平台的高性能电磁仿真提供技术保障;其次,在电磁算法层面研究了基于矩量法的并行区域分解方法,将原始问题划分成若干个容易求解的独立子问题,避免了矩量法直接求解大型复数稠密矩阵方程而导致的内存需求过高、求解速度过慢等问题,为矩量法求解复杂电大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本文旨在扩大矩量法求解实际工程问题的规模以及加快求解速度,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
  (1)采用MPI分布式内存编程技术,实现了矩量法的并行。针对并行矩量法不能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的向量化单元以及构造阻抗矩阵过程中会产生冗余积分的问题。提出了MPI+OpenMP混合编程以及充分向量化的并行填充优化策略,将阻抗矩阵填充的性能提升了2~13倍。针对并行矩量法求解复数稠密矩阵方程耗时较长的问题,提出了适用于矩量法的新型直接求解算法,其性能在通用处理器平台上优于MKL商业数学库,为并行矩量法在国产超级计算平台的移植和高效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2)基于“天河二号”国产同构众核超级计算平台,实现了60万CPU核并行规模的矩量法。在“天河三号”国产E级超级计算原型机实现了万核规模的并行矩量法,为实现具有百亿亿次计算能力的并行矩量法奠定了基础,弥补了国产超算平台电磁仿真软件的不足。
  (3)研究了基于积分方程的并行区域分解方法(IE-DDM),针对电大多尺度目标,按照几何特征将原始区域划分成若干个易于处理和求解的封闭子区域,每个子区域可独立剖分网格,并提出了针对PEC目标的显式边界条件确保了相连子区域间电流的连续性,区域间的耦合采用场迭代的方式代替存储互阻抗,减少了内存消耗,并采用MPI+OpenMP混合编程的方式实现了千核规模的并行IE-DDM。
  (4)为了消除IE-DDM由于添加虚拟交界面而引入的额外未知量,进一步扩大矩量法求解问题的规模。提出了一种基于完整基函数划分的并行区域分解方法(FBF-DDM),该方法将原始模型表面划分成多个开放的子表面,消除了相邻子区域间的虚拟交界面。并处理了相连子区域间场迭代过程的奇异性问题,对FBF-DDM外迭代过程的收敛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样采用MPI+OpenMP混合编程的并行方式实现了千核规模的并行FBF-DDM,成功对复杂电大飞机的散射问题进行了仿真计算。
  (5)针对实际工程问题中绝大多数目标处于地-空和海-空等半空间环境中。基于电磁场等效原理,采用平面分层媒质并矢格林函数结合边界条件构造了适用于自由空间和半空间PEC目标的电磁场积分方程。并将IE-DDM和FBF-DDM推广到半空间环境,成功计算了百波长海面舰船的电磁散射问题。
  总得来说,本文分别从并行优化角度和电磁算法角度对矩量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力求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扩大矩量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范围。
其他文献
石墨烯逐渐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展现出优秀的应用潜力,包括电子设备、超级电容、电池、复合材料、柔性透明显示器和传感器等。由于其独特的材料属性,未来在更多场合将会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动态可调的微波衰减器和移相器在相控阵天线等微波毫米波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石墨烯电导率的动态可调特性,开展了基于石墨烯的动态可调微波衰减器和移相器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总结了石墨烯制
学位
雷达与通信系统向毫米波频段演进已成为发展趋势,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毫米波空间损耗大,因此系统需要更高增益的天线。传统相控阵天线同一时间只能产生单个高增益波束,无法实现大范围同时多波束覆盖。由于能够同时产生多个波束且无需移相器,数字波束成形技术(DBF)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各种基于DBF架构的毫米波应用,例如第五代移动通信(5G)、毫米波汽车雷达、毫米波成像等。因此,研究毫米
压力传感器是第一类产业化的MEMS器件。早期的压力传感器主要应用于国防、工业、汽车等领域,由于近年智能电子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基于硅湿法刻蚀和双面光刻的技术不能满足微型化、低成本、高性能的需求。以国际笼头企业Robert Bosch和ST Microelectronics为代表的MEMS制造商,开发了SON(Silicon-on-Nothing)结构制备硅压阻隔膜和空腔,避免了双面光刻的问题,
微波能量传输能够为电子设备提供远距离无线供电,在物联网、人体局域网、无线传感网络、生物医疗等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将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应用于移动目标无线供电时,仍然存在着空间损耗大,无法实时跟踪目标传能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研究基于回复式反射聚焦原理的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从硬件变频和软件数字波束赋形两种技术途经出发,分别提出了对单个和多个移动目标形成跟踪波束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架构
雷达是人类进行目标探测和识别的主要手段。在日趋复杂的应用背景下,如医学成像、智能驾驶以及精确制导等领域,通过雷达对目标进行多维度、高分辨与实时探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近些年,基于光子技术的微波光子雷达有效突破了传统雷达在工作带宽等方面的限制,在超高分辨目标探测与成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微波光子雷达能通过发射大带宽信号获得超高距离分辨率,但方位分辨率仍受雷达天线尺寸的限制。通过阵列雷达的形式可以提升方位
学位
在远距离无线通信、雷达探测、遥感等工程应用中,高增益天线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传统高增益的天线有反射面天线,阵列天线和透镜天线。反射阵天线结合了反射面天线和阵列天线两者的特点,不仅增益高,而且还具有重量轻,造价低,易于共形的优点,成为天线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轨道角动量涡旋(OAM)电磁波由于具有螺旋相位分布,可以在一个频率下携带多个模式的信息而被广泛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与设计宽带和双频的反射阵天线,并
当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正在步入颠覆性的技术变革时期,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也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然而随着集成电路设计的日益复杂,越来越多的设计厂商开始采用第三方IP(Intellectual Property)核来缩短芯片的研发周期、减少研发费用,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果芯片设计过程中使用的第三方IP核中嵌入了具有恶意功能的硬件木马,则会对使用该芯片的金融、国防等诸多关键领域造成严重影响。
学位
在通信对抗和电子侦察领域,低频辐射源的识别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即使已知辐射源型号以及发射信号类型,也很难实现信号的完全复制。这是因为构成辐射源的各类元器件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本文研究了低频辐射源的特征提取及分类识别方法,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寻找一个有效的信号处理方法,只有在找到可靠信号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提取到稳定并且具有区分度和辨识度的特征。本文主要研究了局
学位
高频海洋雷达利用垂直极化的电磁波能够沿导电海洋表面绕射的传播特点,可以全天候、超视距、实时地探测大面积海域的表面动力学参数,使其在“全国海洋观测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高频段电磁波波长与低空飞机、舰船、冰山等硬目标尺寸相当,高频海洋雷达在目标探测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研究与应用。  天线系统是高频海洋雷达间最具差异的部分。现有高频海洋雷达主要依据接收天线形式的不同分为阵列式和紧凑型两类。阵列式雷达采用
纺织物的表面瑕疵检测是纺织业质量控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传统的人工检测织物疵点的工作方式由于其检测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检测成本高等缺点已经不适合大规模生产以及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基于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视觉的织物疵点自动化检测技术和方法由于其检测精度高、检测效率高,成本低而替代传统的人工检测是大势所趋。现有织物疵点自动化检测技术各自有不同的优势和局限,学界对该领域新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