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中叶二战后,艺术世界的氛围高涨;同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国的法西斯国家意大利和日本,在战后反思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影响最大就是这一时期同时发展起来的意大利的“贫穷艺术”和日本的“物派”。“贫穷艺术”和“物派”因其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展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在艺术史上也拓宽了后现代主义的美学领域。意大利的“贫穷艺术”和日本的“物派”艺术在后现代主义的范畴里既包含了达达主义的现成品观念又包含了波普艺术的因素。但又不同于达达主义的无意义与波普艺术的消费性,意大利“贫穷艺术”与日本的“物派”艺术除了通过对物质材料进行艺术探索外同时也通过自己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我对社会环境和艺术形式的认知和探索。同时因为东西方文化和历史底蕴的不同也致使意大利“贫穷艺术”和日本“物派”在艺术形式上存在着天然的差异性。本论文旨在通过了解意大利“贫穷艺术”和日本“物派”两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美学基础来对两者的艺术形式及理念进行分析,进而探索材料的使用在其作品精神性表达方面的作用。不同于以往对这两个艺术流派的对比研究的是,本文是从“贫穷艺术”和“物派”的作品形式入手,以材料的运用为切入点来对“贫穷艺术”和“物派”不同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来理解和阐释文章的主旨,此外还列举了这两个艺术流派对中国当代艺术影响的案例以及对中国艺术家对于材料运用方面的影响。本文将以四个章节来论述在材料中寻找精神,并以意大利“贫穷艺术”和日本“物派”为主要的论点线索:第一章,将先从二十世纪中叶二战后西方世界的艺术介绍中引出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意大利“贫穷艺术”和日本“物派”这两个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点明其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其他艺术流派的艺术特点,同时对“贫穷艺术”和“物派”的艺术形式的异同性进行简单的介绍。接下来在以“物派”代表艺术家李禹焕的艺术观点“寻求相遇”为启发点来引出笔者对于“贫穷艺术”和“物派”艺术形式异同性的思考,将整个“贫穷艺术”的艺术理念与“物派”的艺术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解阐释,以笔者自身的角度将两种不同的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的“相遇”,来碰撞出相同的具有精神性表达的火花。第二章,一方面从意大利和日本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渊源谈起,进而阐释“贫穷艺术”和“物派”艺术发展的原动力以及对其艺术创作的异同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意大利“贫穷艺术”和日本“物派”作品中精神性的表达作简要的论述。最后就意大利“贫穷艺术”和日本“物派”的代表艺术家的作品分类介绍中,分析其艺术形式的构成,在创作的案例中窥探其精神性表达的奥妙。同时在共同运用物质材料去进行艺术创作这一属性中去探索两个流派的代表艺术家对材料认识的异同性和材料所能代表的精神性背后的渊源,以此来加深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论证,即材料的运用在艺术作品精神性表达中所充当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章,在超越材料与形式的精神探索中主要先从作品表达所运用的物质材料的属性入手,去分析被材料的形式语言所强化而形成精神性表达的方法与途径;然后再以当代艺术发展的主题和美学基础为理论依据,分别从物质世界的关系探讨、被建构的个体身份和情感表达的朴素美学这三点来介绍当代艺术精神性的表现方向。第四章,从创作方法论入手,在文化多元的大环境下,将针对“贫穷艺术”和“物派”运用材料去探索精神性的这一创作理念对国内艺术的启发以及受到这两个流派影响而进行的本土化艺术创作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介绍国内通过材料来进行精神性传达的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形式,于此探讨出通过材料进行精神性表达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本土化艺术创作中已经生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达形式,而这些都具备了对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绘画装置和装置艺术等运用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启示意义,从而将对比研究的结论运用在对艺术创作的指导意义上来。